艺术创作中的“流动体验”——“蒲公英的寓意”(第一回)

 

本文已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艺术创作中的“流动体验——从 “蒲公英的寓意”谈起

 

/霍蓉

 

有一种关系在城市与城市之间、人生与人生之间似有似无,它在不断摩擦的场合中才被察觉,它是艺术家在不同地域与地域之间、相同的地域中、地域与人、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各种关系中所体现出的一种创作的普遍规律。这种普遍规律集合着他们在相同、相似、不同的艺术创作环境、时间、背景下出现的共同潜移默化的方式,这种方式的获得因为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艺术创作追求、不同的认识艺术的方式、不同的艺术家个人情感、不同的艺术家转化种种经验的能力等等艺术家个体种种的差异,而呈现出独立性。这便是艺术创作中的“流动体验”,也就是我认为的。地域性的艺术家并非一定要表现地域性,个人经验也不是作品的全部。因为,创作从构思、实现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元素可以被共享,是具有公共性体验的。

 

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当中的“流动体验”也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提到的“气”概念,通过“气”来把握存在的现象和出现的感觉。通常“气”也是看不到的,地势、气候、生态系统是外在“气”的运行,山脉的走向、人的长相、体格、精神等等是“气”凝结而成的,由此天地万物在“气”的相互作用下相互感应。“气”也是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个人、人生相会相交影响时,带动人的生命活动与精神活动、审美感受运作的一种集合,它的存在使得自然生长的生命本源、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意识等存在物相互交汇。也是人生之气和自然之气交汇时的中介。也就是荆浩《笔法记》说的“气者随笔运,取象不惑”,这成为艺术家用不同的画面元素表达各自不同的思想的理由之一。本次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展“蒲公英的寓意”展览的艺术家们,便有着这样的“流放”情节,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除去漂在各地画画的人,有的做过北漂、做过生意、开过公司等等,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最终因“心灵深处的抉择”不同时间放弃之前的一切,全心全意来做艺术家。画的题题材和表现手法各显神通,但都是试图表述一个话题、一个现象。

金石的众生面相和马菲的终结者人物,是在观念背后的绘画,有新媒体艺术下动画特技的效果,马菲作品中的重金属琉璃液体是科技化时代的技术代表,侵蚀、包裹人世间今世存在和前世存在的中间地带,人身成为的混合物,人生一盘杂碎什么都有。金石的众生面相承袭中国传统画出的是中国文化肌理,够80’后集体吮吸并贴补他们文化记忆的碎片。他们作品中“数”的概念是新媒体艺术“数字化”的特点,中国《易经》一开始就强调了数的概念,世界由“理、象、数”所构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手绘动画《西游记》、《骄傲的将军》等等里面的人物形象,把绘画的希望往高科技里带,来观察人的形象和价值,都是取一种表达方式在说出事实。

 

张波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世间百态万千变化成为固定的律令,生活中的个人就算有相对独立性,人生还是不断的接受各种各样的命令:正面和反面、同意和反对,网罗的笔触和纸张质感的真实针锋相对,看上去一切都可以化为灰烬。恽辉的网格用丙烯在塑像方面产生相应的趋势,是想被忽略的感受,不值得但又不得不提的感情,在放手时候力不从心,显示精神暴露的契机,把自身纯粹的自然、随心所欲的生活划定界限,但难得划清分析。

 

胡文剑和胡时,把绘画初体验时出现的形态构成看文化的内容,展示物质文化遗产是浓缩的理智、智慧无限制的生命价值。斯源是喜欢和周围的事物发生互动的,与创作者的观念建立一种直接的关系,利用油彩利用材料,用她体谅、娇嫩、温和的个人心境解救与人灵魂脱节的人事现象。

 

张敏画的夫妻相,异性中的同性化暧昧凄美,同性中的异性幻觉。胡杰画面中人好像是格林童话故事中的怪叔叔,他冷静得很,冷漠的优雅。林莫又的原始丛林中,枯枝败叶在最原始生长方式下蔓延开来,假设灵魂存在的特殊性。

 

金大建、何达、陈靖东将当代自然界的一切充当传统的原型。陈靖东的作品犀利出金属的质感,把文明表现的更加精细清楚,拓展事物的价值尺度。何达作品中如梦如幻的写意浪漫,枝繁叶茂看上去无法具体分析,没有在敷衍了事,而是完美行事。金大建的青绿山水躁动不安,躁出蜡笔的涂鸦效果“卖弄风情”。

 

冯贵林的鱼儿吞云吐雾,嘴巴只开不闭的“水怪”麻木的贪婪,有多少拿多少,有多少要多少。周怡带着伤感主义的情绪下笔,狠狠的把握灵魂闪过的瞬间,直接用色块印象将绘画对象一展无疑。赵永刚不带评述地记录着城市的面孔,但先于我们印象形成之前去捕获过程,让我们看到回放的景象,那种既合理又不真实的感觉动荡不定。

 

孙明刚、子木、刘晓东他们都是女儿国,孙明刚画一种现代生活的风格,画面的女孩总是呆呆的看着你,眼神里四大皆空,无把握、无结果的悬在半空中,导致观看者和她不在同一国,那种不渴望被肯定、也不害怕的情绪,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全裸的身体是发育成熟的半成品。子木的人物是魅力展示,相比孙明刚的人物,他用时代风情的天生丽质、社会服饰时代象征接近自我追求的表现,用时代的审美标准观察女人的文化,看社会中女人所分享到的教育、权利和考验。刘晓东的大头贴,拍照的角度形成固定的对象,个体人身的突出是显眼的自我欣赏,自足的冲动以图像结合类似的方式获得依赖感,现代青年自我个性化的另一种诠释。

 

老羊的“无面桃花”,女人以一种被期望的、故意隐瞒的方式敞开,看不到她们的表情,但通过整个作品的其他符号诠释看得到其中情有可源,她们的出现有创作者参与的兴趣,也引发观者对应角色的自我联系和体验,她们角色经过芸芸众生的窥视想入非非,进行着性别价值的衍生,她们的心理活动交汇要么无穷无尽,要么一无所有,在欲望变异后享受在其中。画面中身体的分化,用看上去不令人满意的表达方式,延伸尚未充分发展的可能性,视觉的“半遮半掩”在内心中屈从。

个性化总是以统一的面貌出现,芸芸众生创作的千姿百态,是自然界的生命态度。宇宙中天地、日月、昼夜、男女、生死等属于阴阳中的不同位置,位置不同所产生的气流也会不一样。用《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出万物的相生与相克的过程,便需要天地万物之间不断的相推、相像、相荡,也就是“流动体验”发挥的作用。

 

人间百态是天地人被气化了的结果。因天地人统一一体,故不仅是在画面中“气韵生动”,而是整个人生都“气韵生动”。即,在艺术家一个流动的体场中生长,不论他是绘画人物、风景还是想要表达的一切事物的形、势、情、理、象、意、都可能从“流动体验”当中出现、生长、得到启发和诠释。

20091124于虹山

关闭窗口 Close Win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