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家金石。
金石的艺术状态源于他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他在许多年里,既不拒斥艺术观念不断变革这个整体的时代特征,也不刻意追求观念的时尚,而是实实在在地根据自己的性情去思考和探索。他不愿过多的与他人交流,而更愿意在艺术中表达自己精神世界里那些鲜活的感觉和从自己生活实际中生发出来的兴味。这种“无功利性”的状态才是金石的真实状态,他的作品也十分真切地传达了这种状态。
金石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其作品有很强的水墨文化情结,而他以中国特有的墨来构成画面的独特创作方式无疑使他作品在突出的当代性气息中又平添一份观念的玄机。因此,这种源于自然的特别质感,创造出画面的特别的形式美因素。尤其是在“气韵”、在自然而然的变化上,非常人所能企及。这使画面具有了某一种特定的表征和涵义,成为金石想要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的独特语言。正是由于画面中肌理的自然属性,同绘画的形式构成天然的协调,把自然的变化、变幻和不确定性凝固在艺术作品中,才达到感人的艺术力量。
由“面具”系列延伸至“敦煌壁画”系列,以及一些观念年轻态的作品,金石的作品将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与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国画的色彩与西方的绘画语言相融合,也使人联想到当下的现实问题,思考其内在包含的哲学理念。金石的作品,形、神、意统一和谐,画面色彩和谐,质感丰富,大量流畅线条的运用,成就浑然天成的“肌理”效果与笔墨呼应,产生令人叹服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画面组合,是一种原创,是一种生存状态。这种绘画媒介显示出的整体上浑厚、温暖的材质特性,是现代颜料所达不到的。金石的材料大多来源于自然界,使作品传达出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在这种媒介的运用中,金石不仅找到了绘画的新感觉,也获得了绘画过程与表现感觉的统一。金石作品传达了艺术作品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极具看赏与收藏价值。
美,不变的主题。 ——冯贵林。
在这浮华交错的社会里,画带给我无尽的遐想和安宁,画让我有过不完的瘾。和人打交道太负重,做什么,不做什么,社会的一切依然存在。人性的自然法则被萎落在人性中的黑暗角落,被践踏在尘埃里,来来去去的无尽的相会与别离何时是终局?我无能改变自己的未。画最能充分服从我内心世界的独立思考,我独自完成,完成画架上的可视内容。一时间回复给我一种说不清楚的状态,心绪让什么东西拨弄着,似乎永远荡漾在阳光下,似乎一辈子也不会长大。
我喜欢丰富的色彩,喜欢阳光下的一切。作品总是一个调子,对自己也是一个视觉上的折磨。在构图时尽可能打破选择的对象和束缚,把对象转换成独立的人格化构成,使其不协调的关系统一起来。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和审美感染力。
我不信奉什么理论,在艺术上先有作品,才有理论,我从崇拜到“逆叛”走了太多不寻常的弯路,还是更多相信自己吧!独自的前行,把自己走到一种极端状态,精神上是一种超常性,一个极端的人性和灵魂状态。这似乎太灰暗了,但是只有分娩的阵痛才能有新的生命。每个人都有延续人生意义的自我方式,走自己的路顶礼膜拜每一天的阳光,快乐无比。
我们都知道诗比散文要难懂的多,古人云“诗无达意”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诗人主要靠形象思维,逻辑性在这里不像在科学论中那样重要,诗可以写的蒙蒙胧胧,模模糊糊,但是只要能给人以美感享受,作诗的目的就达到了。
艺术作品也是如此,画面内容画什么不重要,给观者要看的懂,模模糊糊看不懂也罢,但是要给观者以美的享受,作品的意义也就成立了,一副作品如果这两者都不存在,作品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希望我的作品能给观者传达出一种神秘感和东方文化的情调,不管一时形态如何变化,作品首先给观者一个感官的刺激,爱是最美的感受。不管人生游戏如何体验,最终目的都具有一个共通性,就是美满,美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我的作品不想有什么引导说明,要说的一切都在作品里。让我人性中的野性无限蔓延,蔓延到我的画面构成。把心灵展舒在阳光下,不再羞惭,脚踩在泥土上生根。让泥土的芬香把我淹没,在清晨萌芽中清爽的觉醒。
关于艺术家金大建。
有“金陵第一指”称呼的艺术家金大建,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一直以来,他没有止步于令他成名的指墨画,更不刻守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传承,而是不断在艺术创作上进行探索,将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水,与西画进行有机结合,更将中国绘画的理念、表现方式,通过材料、媒介,延伸到一些装置、瓷器,甚至行为艺术上,从他的油画“青绿山水”,到近期的《鱼·非鱼》《于是·鱼》个人行为艺术,他不断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多样性实践。他的作品,洒脱大气,不拘一格,有中国画的简约和灵性,又有西画的空间美感,更具当代艺术的观念性试验性和突破精神,是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
艺术批评马俊子谈金大建的“油画布水墨作品”:在中西文化艺术的碰撞中,出现许多艺术家在油画中融入中国画的语言元素符号,然而,我发现一批特别有实验价值的作品——它们出自南京的艺术家金大建先生之手。目前,我发现他是第一个在油画布上直接画水墨的艺术家,而且许多作品是他直接用手指和手掌来完成的。这些画面很大,通常是几十平方米。气势宏大,水与墨在油画布上来回冲撞,随着他手的移动而流动变化。水与墨交相辉映,形成温润灵动与苍劲老辣同构的水墨趣味。画面仿佛有一股股氤氲之气升腾起来,弥漫入观者之心。
认知艺术家张波。
对于当代绘画的认知度,也就是人们在近十年展览中,重新有了认识,以前人们看绘画作品都是古典主义者或者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我们也是近二十年才看到的。当代艺术与传统绘画区别在于,当代艺术更接近于现实,更接近于时代,并不断的冲击现代社会人们的心里认知与感应,人们不断的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被接受,并融合这艺术形态。
对于画家张波先生的作品,我们理解为个性极强的并具有鲜明特征的当代艺术,从他的作品中,当代艺术本身的多重性与形式的结合,非常具有代表性,让人们对张波作品的意识形态完全是从概念艺术来理解的,他不仅创造性的展示新的形式表现,对于作品内容本身,提供了语言的思考性与认知的深刻解析。当代艺术不是对现实社会一种歌功颂德,而是带有解构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而作为表现形式的语言,他用编制手法代替传统意义上的画面语言,并重复性的塑造与构成。不断改变人们欣赏的视觉习惯还改变了绘画本身的语义特性,这是当代艺术中典型的概念塑造,我们把它归结为一种新生的绘画载体。
当代艺术是什么。它应该具有艺术性,思想性,还有更广泛的市场认知性,人们不断的把当代艺术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被同代人所接受,张波先生前几年遍访欧洲所得的心得,恐怕只有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才能体会到的到,在这次旅程中,世界当代艺术的认知是对张波先生一种直接甚至是彻底的一次洗礼,不仅使他抛弃原有的思维观念,还彻底地改变他的绘画语言形式。在东方艺术形态中,寻找灵感,把中国元素与世界语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正是这种双重性,构成张波先生近几年的作品。鱼形,兵马俑,人体构筑了他作品的引力,象征当代人文社会的方方面面。张波先生的作品《编织№2》画面中,男女人体被竹子编在了一起,原来的主题是亚当与夏娃的伊甸园,通过这一元素变成人类的载体,在社会中被有形与无形编织起来的网捆绑在一起。挣扎与反抗是人类对生存状态的平衡挑战。不满足现状并渴望获得改变生命的巨大力量,渴望诉求,呐喊,期待灵魂自由的解放。它即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综诉。男女人体上的鱼代表生命永衡的主题。人,鱼,错综复杂的网中三元素构成画面的三度空间,平衡与躁动象征着画面含义。让我们期待,让我们在编织的世界里寻找未知的答案,并且永远的交织在一起。
关于马菲。
国药准字SH20091125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近距离接触
【中文名称】马菲
【简写拼音】MF
【英文名称】Morphine
【所属类别】唤醒心智、协调失衡、激发变质;
【适应症】1、先天智弱 2、目迷五色 3、六神无主 4、视丹如绿5、歧路亡羊 6、博而不精 7、弄假成真
【作用和用途】望梅止渴、探骊得珠、朴朔迷离、塞翁失马、铁杵成针、万流景仰。
【用法】常用心脑按摩,一次5——15mg——日15——40mg 极量一次20mg——日60mg
【注意事项】1、舍己从人;2、表里不一;3、攀龙附凤;4、骑马找马;5、泥牛入海;6、身价十部;7、恃才傲物
【禁忌】沽名钓益、浅尝辄止、柔茹刚吐、如蚁附膻、拾人涕唾
提醒:深笃马菲的戒断症状有:颠三倒四、目迷五色、六神无主、七颠八倒、食不甘味
临床反应:
勤于思考的先行启动导致了我的早产,而早产又导致了我的先天智弱,而弱智又促使我勤于思考,勤于思考又诱发了两个神秘物质的产生,即多巴胺荷尔蒙和脑内吗啡的对立统一运动,首先为了摆脱先天智弱,不断的加速思考而思考造成大量多巴胺荷尔蒙的分泌,这种液体的分泌不断的使摆脱愿望透支,而透支的产生又唤醒了大脑深处的另一个物质吗啡的外谥,这种来自大脑深处内核的无形物质,直接启迪我对创造的渴望心理。而渴望又盎动我不断摆脱智弱的蒙动心理,这种摆脱的努力不断诱使多巴胺的前来骚扰,而骚扰又激发了脑内深层谢精的完成。勤于思考是建立在先天智弱的认定之上,然而这一认定又带来了诸多的连索性反应,我的艺术遁环系统就是在这个不断的认定、摆脱、透支与激发中磨合而成的……
画家子木浅谈画与人生。
画画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以至于是我生命的依赖,从5岁起玩泥巴,用蜡笔涂鸦到一步步由喜欢到酷爱再到难以自拔,由一个美术爱好者到踏进艺术殿堂的探险家,我欣喜过,也彷徨过,不过更多的是快乐!
艺无止境
也许是曾经年少无知,不知天高地厚就口吐狂言:评论西方先贤,哪怕是米开朗基罗,伦勃朗,达利也不在话下,终于有一天能有机会在异国的博物馆里拜读大师们的作品,折服得五体投地.我想卢浮宫,普拉多的艺术珍品会永远激励着后人.
梦境入画
我渴望做梦,在我认为:梦给人希望,给人生以启迪,生命之净化,梦给了我灵感.我的梦是多彩的,是超越时空的.我几乎不会做噩梦,多数的梦都是积极的,乐观的!有如我做人一样.有些人可能要笑了:梦就是梦呗,有什么稀奇的,更不必联想太多.我则不然:梦境亦是人生的一部分,像人生中大半时光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梦境是通过睡眠这个动作而产生的灵动的幻化思维,亦是工作,亦是休息.梦境使我产生创作的冲动!感谢梦!
学佛与画画我很小的时候外祖母带我去一座寺院进香,遇一位年迈的法师特别喜欢我,当着我的面就和外祖母说我佛缘深重,慧根现眉间云云.老和尚的一席话当时我似懂非懂,若干年过去之后我常回忆起那一幕.做为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的我,对学佛与画画我是这样认为的:纯净是自然的本性,只有当心灵回归平静时才能在安静中与自然的真性贴近,才能去掉心中的不安与燥气.正所谓:安方能静,静则易思,思则生智,智终使内外和二为一,达到至美.
风格与样式
我认为风格固然重要品性更重要,人的品性铸就画的风格,艺术家的修养和学识是绝对重要的.我喜欢西双版纳傣族女子筒裙般色彩斑斓的华美,又喜欢有如行草书法般写意的浪漫,更喜欢东方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拉萨的布达拉宫的佛教文化和人类文明。这些都是创作的原动力,艺术创作更应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方式,而不单单是所谓的“符号”!
任不在古,则任其无荒,任不再今.则任其无障__石涛<画语录>
关于画现代女性
我画中的现代女性多是青春靓丽的少女或休闲中的职业女性,她们同样背负着学习、生活、工作的诸多压力,然而她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敏感丝毫不因岁月的流逝而退色,天性中似乎就有一种天然的平衡能力,努力着、奔忙着、也叹息着、享受着。她们是伟大的母性,是时代的巾帼英雄,是众多平凡女性中的一员,不是由于靓丽和青春才值得人欣赏,而是才情与善良成就她们的美丽。
花卉小品油画
平时画人物和佛像之遐画几张花卉小品,篇幅不大,经营方寸间的感动和斑斓,很是悠哉,心境也随花而动,我爱它们,百合的完美、丁香的婉约、虞美人的放荡不羁、白玉兰的冰清玉洁、青莲的不染凡尘……
画自己的心境
时间的空间的阻隔,最初的感动已经渐渐淡去,遥远的美丽,天使的翅膀,蓝天白云的依恋竟成了繁忙,琐碎的生活中一处诗意的向往。
新的一天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已经准备好的油画布上时我的梦醒了,然而人生的梦刚刚开始,我一直是导演和男一号……
何达《中国鸟》 ——马俊子
油画家何达先生的《中国鸟》系列,最初的灵感源于中国八大山人的国画作品中的意境及情怀。画面大度、富贵、清高、孤傲、冷僻而落寂,隐约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和惆怅的情绪,同时,也渗透出浓郁的中国文人气息,展现出简约、超脱而虚无的心境。
目前,何达的油画《中国鸟》系列主要有两种创作倾向。
其中一条创作路子,主要运用“小写意”的挥洒方式:在表现荷叶、草、树枝与鸟儿时,运用中国画的小写意笔法,有的干枯苍劲,有的温润、光滑、细腻。有的颜料在调色油中自由流淌渗透,加之笔触的抑扬顿挫,使得枝条干净有力,鸟儿羽毛丰满,栩栩如生。有的运用类似于中国画的小斧劈皴的笔法,在皴、擦、点、染的笔法变化之中,得心应手,轻重缓急,画面富有节奏韵律。这一组画面,手随心走,妙笔生花,变化与过度都服从于自然而然,产生出浓淡虚实的演变效果和趣味。
而另一条创作路子,主要做出“图像化”的晕染处理方式:画面的主体物象荷叶、草和树枝,有的展现出小写意的笔墨意趣的美感,有的却做出虚幻的处理,如同被电脑程序羽化的图像。而红色或其它颜色的鸟儿如一种丝绒所做成的织锦,显得乖巧可爱,点缀在大片的绿色或蓝色或棕色或灰色等色彩磁场之中,构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点睛之笔。这种对比色的运用,更加激活了画面,使画面更加兴奋、激动、活泼和跳跃。接着,何达在鸟儿的身上或背景的某几处点以零星闪烁的高光,画面便显得剔透而晶亮。这一组画面,由物象演绎出新型的图像,把传统的花鸟进行纯化、强化、陌生化和图像化的处理,产生出更加强烈的意趣。
在整个《中国鸟》系列中,画面大面积的背景被虚化为一片朦胧的景象,柔和而亮丽,如同罩上一层层柔质的纱幔,显得虚无缥缈。而有的画面中也隐约浮现出肉体一般的情色幻影,游移不定。这样精心的处理,便赋予画面一种典型的当代视觉图像的迷幻感,进一步烘托出前景的鸟、枝和叶的色彩与形象,也暗含有一种欲望的冲动,加强了多维的思绪和审美的向度。整个画面轻松自如,气韵连贯,笔法、颜色、造型和情趣浑然一体,大有一气呵成之势。
何达的《中国鸟》系列,虽然画面在构图布局上借鉴“八大”的简洁、精炼而又强烈的图式,却用油画媒材来借古开今,用图像化的处理来直抒胸臆,重新诠释传统的艺术图景,进而获得崭新的唯美格调、情感与意义。
何达的《中国鸟》系列的画面延伸意义:
1、鸟儿如人,人如鸟儿。鸟儿有如智者一般,心气高爽,有孤独而冷酷的眼神,营造出“冷眼看世界”的印象。
2、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满怀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忐忑。彷徨。迷惘。冷静。理性而又自得其乐。
3、以花鸟草虫为题材,常见于中国传统绘画。在这些画面中,具有明显的中国绘画元素和当代中国文人的情结,故而他取名为——《中国鸟》。
胡文剑的《东方四灵系列》。
在久远的远古时代,原始先民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点、线、面图案所构成的美感作用。我从古时候传说中的吉兽四灵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式中,去挖掘图腾式文化符号。在古老的东方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吉兽四灵是神秘的东方那个图腾符号,它神秘而原始,人们熟悉却敬畏它。它是人们的保护神,给人一种无法想象的神秘色彩。
我喜欢纯粹的艺术意蕴与神秘感的元素,时间的刻痕与创作的轨迹,从古老的吉兽四灵中尽可能地提炼出当代的绘画元素,从而呈现出一种视觉冲击力和绘画张力,通过不同的颜料与材质的特殊使用。“吉兽四灵”激发出我对艺术的充分想象力,使创作灵感呈现出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使得画面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装饰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美感,从而达到现代人对古老的东方文化神秘而又惊羡的文化诉求。
胡杰创作随笔。
现在想画画是件极普通的事,生活在有感觉的年代也应当对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所体悟,绘画是个很生活化的事物,它可以便捷的表达和交流,使我们在梦幻的构想中去描述自己的所想所悟。
在日常中寻找自,并在寻找中把自己迷失掉……这是我在每天面对的事情,利用自己的热情与迷惑让它们变成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寻找”,在其中我也会跟随远行,在不断地寻找中执著和失望既是我的“迷失”,我喜欢我的迷失,它使我永远不能走出迷惑,走出失掉的可能。
所以迷离的我坚定地走进了画中的梦境,画中的人既是我梦中的游离和影证,是我情感中的走出和走出中的呆滞……也许我也利用了曲折和情节,因为我的梦境中好像也应该有着自己潜在的失落和喜剧,在此时所以这些内容都是画中的不那么确定但又是存在于瞬间的片刻,我感激这样的生活!我好似已经分不清白天于夜晚的存在方式了,分不清我的思考和游离在时间上的区别,辩不出是我在说自己的故事呢还是故事在展开中时受到了我的无端的干扰……
到现在我并没有在画中找到“真相”,这使我有机会在寻找的过程中更多的去假设什么,去画出更多的纯粹的臆制品。生活在不敢确定和结论的境界中应该有所警觉,不然就如同生活在永恒的假象中,永不被揭示。现在,我已经在自己的不被揭示的迷茫之程走的很远了,不能在回到被揭示后的阳光中了。我同画和画中的人都是被迷茫的故事,有时画中的情景会使我去为之而寻找它的原由,也因为是种游离,所以情景难以验证,真不如假,我不在如意之中去找真相,不能破了梦境。我好像要一生在假象之中了,这并不是逃避,这是失意中的对理想的诉求,而理想是这样的被我锁定在了这片永远也走不出去的假想之中。
就表达而言,我更喜欢在一个被“描述”的过程中,去想像故事的画面,或是让自己消失在情节中并且游离在由我的气息编织出来的境地之中。这钟幼稚的类似于少儿游戏中的热情与投入的确使令人陶醉的忘我的。我忽然意识到了残存在自己身上的少年时代的那无忌的顽皮与好奇之迹仍然存在,且在今天被我仍然使用着,只不过在今天是进入到了一个更顽固更强大的年伦之中,好在我没有更现实的去生活,没有把自己的梦揭示开。如此,我还是把天性的快乐保存了下来。所以我是注定在寻找的路上变成精灵的,所以我的故事,在画的过程之中所发生的一切,一定是要在被编造的天堂中游走的寻觅的。无法停下!
在我的画被创作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看到一个和谐的停滞的片刻被我描绘出来,我描绘画中的片刻多像自己在行程中所找到的不属于自己的多情之恋,找到后,轻轻的放下,很多的片刻之际我为自己暗嘱,不要沉勉,但要认真,这片刻是你的,但不归你,你要为了离开而工作,永远都如此。
画是我们的魔方,它的被利用同是我们的被迷惑被颠覆。在无数的被它驱使的时间中我们甘愿做鬼,我们在此之际忘记了身份,抛弃了存在,符合于它的方寸之中,被它支配。所以,怎样看待画者与画的如此契合的状态呢?怎理解画的魔性与人的鬼性呢?我们已经在一个不可思议的画出来的世界中了,并且在画的前期与后期(画的整体的存在方式)都已经被它的魔力于感召软化并吸引住了。根本无法逃脱它的咒语,而我们也发现在这个咒语中我们竟然可以领会并使用更多的悟性和语境。画是我们的宗教和经文,同是我们的寻找和迷离……
胡时创作随笔。
当下,物欲充斥。人们在为满足这些物欲,投身在各种海潮之中,在喧闹的城市里穿梭;在市场经济催生的各种‘名、利’的行为触伸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深处。人们被欲望和偏见折腾得不知方向。面对这些人们显得无能为力。那我们在追求和向往什么呢?
09年的春夏交接之季,我有幸入住在上海新场7518号艺术村。我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边缘, 生活在自己的空间国度,我用自己的画笔构建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心灵回归到生命的本源。我以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品格、风骨、神采、气质重构着我的境界。我不图热闹,不图感官视觉的需要;而是努力的穿透灵魂、静、气、纯化心性。我努力摒弃‘名、利’的追逐,摒弃攻心之术,摒弃贪婪的欲望和浮躁的心。我与人们与自然自由的生活,相互自由交流,自由的创造和表达。通过绘画表达我内心那难以割舍的精神世界。让我这样的一种艺术,他稳定而厚重、纯净而空灵、平静而自然;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而又不落入俗套。表现手法应该是出于自我的气质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朴实真诚的精神。我正在途中努力的感知着这个‘气’……
关于艺术家孙明刚。
出生于西部甘肃的孙明刚,性格上有着一种近乎裸露的赤诚,这种真切,给他的艺术创作和专业带去了动能。这种动能,使他的作品表现呈现出旁人少有坚定和丰富。从他早期的写实作品,到随后的表现探索,艺术家用他的笔画出一个又一个状态。
30岁的他,进入一个思考的年龄,对于79年出生被划归在80后艺术家的孙明刚来说,他近年的《青春日志》系列标志着他作品思想进入一种理性的成熟。他轻松随意,将笔下青春少女的生活状一面面呈现出来,形式和材料的运用,同时又留给我们一个不完全的视觉思考。那看似简单的片段记录令我们惊讶:稚嫩鲜活与沉暗复杂的不协调竟然可以完美结合!艺术家的何以去保持这样的心境呢?没有同情,没有愤怒,只有合理存在,这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关于艺术家陈靖东。
单看作品,其用笔的严谨和技法娴熟,你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一个80后年轻艺术家之手。一张60见方作品,工作用时都在一周以上,这样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陈靖东的油画作品,严格来说,是从2008年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语境的,他的《濡沫》系列(又叫“永不分离”),把既紧张又彼此需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之产生既和谐又难以言说的矛盾,形成无奈、凄美的艺术感觉,让人不觉产生“相濡与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希望。陈靖东的《濡沫》系列作品,表现的其实是社会格外关注的文化、现象,外延触及政治的目的、生存问题、不同文化的对立和统一,以及必然的人际利益关系结果等。透过他作品物像间紧张又彼此联系的关系,他将他的思考和困惑变成我们共同的思考和困惑。世界真的需要那么复杂吗?而我们必须去承受、忍受。……作为完全80后的年轻艺术家,能够将思想放得那么开阔,显见其艺术未来值得期待。
林莫又的作品。
幽幽然成形于物心智能接口,像风飘忽不定,却又像古老的石头顽固通灵莫又艺术的美是一种停止逻辑的直觉形式,是毁灭意识的禅宗隐喻,是虚无荒诞的大拙童真,是即离功利的自然科学,是简化张力的大道完形,是分延无根,是生命现象的结构和过程,是对生命幻想的解释,而所有的这些形容却又不是。
我是周怡。
听从心火的召唤,奔走于荒野之间,艺术是团永恒的烈焰,生命由如坚固的顽石,以有限的生命扑向无限的烈火,使之充分的燃烧,淬砺的榴花终将欣然怒放……
张敏创作随想。
我们身边的东西都进步太快,于是我们的步子也迈的太快了,生活压力也变大了,时常觉得人生苦短,追着时间不停的奔跑,忽视了最简单而有最珍惜的快乐、幸福,而这些也就是换种心态对待生活就能拥有的。
斯源创作感言。
中国女性艺术家约占男性艺术家总数的十分之一,而真正能直抒胸臆,个性鲜明的表达女性情感观点的女性主义艺术作品寥寥无几,如果说女性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性别构成,那么,女性艺术家应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和世界对话,从女性本位出发,以女性视角诠释世界,让这个世界听到女性心灵的声音,了解女性心中的祈愿——女性艺术家责无旁贷,女性的话语权不能被替代!至少是对男权话语的必要补充——世界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和谐完美!
我最为关注的是有关和谐的问题,如:社会的和谐,两性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目前我的作品主要涉及的内容是:人性中最伟大无私的“母爱”,“两性世界”的和谐, “生命之树”的花开花落。
艺术不只是巧手画工的美丽图画,也不仅是文人墨客的玩趣,更不该是缺失精神支撑的故弄玄虚!——艺术是来自人类心灵深处对真善美的祈盼,这种祈盼亘古不变,因而也预示着人类所追求的理想未来! 艺术作品应给人以美的享受,精神的震撼,心灵的启迪,思想的升华——它是能超越国界,让人们心灵相通的彩虹。艺术,也是我借以拯救人类灵魂的方式,在喧嚣的尘世里,我希望籍着艺术之光,驱散人们灵魂中的丑恶,使天赋的人性重新圆融光辉起来!
赵永刚的艺术感受。
社会是个复杂的有些抽象的概念,每个人都在试图自圆其说。太多的疑问没有正确答案,于是去寻找,在艺术中,生活中。体验着,表述着。
艺术是无力的,它改变不了什么,只是在表达,表达着疑问。我的智慧是有限的,就这样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看着我们身边的事物发生着变化,同时我也在变化着,并且试图去寻找答案。我想每个人在死之前都会有个答案吧。
关于艺术家老羊。
老羊是一个直率多思的人,又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还是一个艺术理想的推广者和践行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生时代就表现出异与常人的艺术特质,90年代开始更活跃于艺术推广和活动的策动中,涉足包括美术、音乐、电影电视、戏剧、舞蹈、文学诗歌、民族民间等艺术文化多个领域。
就他的美术作品而言,他也是广泛触及架上绘画、装置作品,图片,甚至对行为艺术的思考。
他的油画作品,除了在色彩的表现方式和画面结构上有某种痕迹以外,没有任何重复同一形式的符号的作品出现。作品是完全个人情感化的,着重思想和观念的表达,一张作品一个独立内容,不受任何潮流和主义的左右。这样既辛苦又不讨好的艺术家在当下并不多见了,而他呈现的丰富,可能正好就是不好评述他的原因,你很难一下抓住他的影子,甚至担心他究竟要表达什么。这也是值得你期待的地方,在中国当代艺术图示符号过度泛滥,内涵和精神相对匮乏的今天,他始终是一个亮点和惊喜。看他的作品,不会让你的审美出现疲劳,只要你愿意走近他,他就象电影院一样,永远都有新故事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