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視覺形象再造的新媒介藝術
---關於楊希雪“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的對話
楊希雪 / 王曉波
题引:2010年2月著名英籍華人藝術理論家、藝術家楊希雪先生創作了一批全新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畫。這次的創作,不同於他之前的抽象水墨畫,是用油畫的形式繪成並通過DV攝象後進行視覺表達。 2010-02-14日首次發佈於雅昌藝術博客網上(當時的命名為“高空看大地---新抽象系列”。其間,楊希雪先生數次在電話中與我交流他對“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的體會。2010-3-25收悉楊希雪先生從英國克裏斯比寄給我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光盤5張,我認真進行了多次欣賞。自此,我開始了對楊希雪先生“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的思考和研究。2010-04-15 18:00楊希雪先生在雅昌藝術博客網發表了《宙宇自然與抽象藝術的探討--新的審美領域》,於是便有了以下關於他的新媒介綜合藝術的對話交流。這篇對話涉及了藝術創新中的啟示和楊希雪先生的獨立見解。今天,首次發表於《藝術上海》,以期對我們有所思考和借鑒。
王曉波 2010-04-16 18:07
我在想,楊希雪先生的新作“Space 太空漫步系列”己不仅仅是“畫作”,是什麼呢?
是抽象藝術變革嗎?(INNOVATION IN ABSTRACTION? )。
是其抽象水墨或“紙團印染”的另一種油彩翻版嗎?
仰或是水墨變革的延續和最新成果嗎?
中國著名天文學家、科普專家李元先生在他的《太空美術與科學普及》一文中淡到太空美術的誕生:“‘太空美術’一詞是由1978 年美國出版的《太空美術》( Space Art) 一書倡導和推廣的。作者是當代美國著名的太空美術畫家米勒( R. Miller) , 他在這本圖文並茂的圖冊中回顧了1 個世紀以來太空美術的發展和眾多太空畫家及其代表作。這是一本開拓性的著作。1990 年, 英國著名的太空畫家哈代(D. A. Hardy, 曾任國際天文美術家協會IAAA 主席) 編輯出版了另一冊相似的, 但更為精美的彩色畫冊《太空美景》(Visions ofSpace) 。這本重要的史料性著作介紹了全球幾十位太空畫家及其代表作, 充分展示了太空美術的現狀, 以及由這些作品中看到的壯麗的太空景觀。”
李元先生是最早將太空美術有計劃、有系統的介紹到中國的人就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科普專家。他從20世紀40年代起在受到邦艾斯泰太空繪畫的影響後就一直致力於太空美術的引進、收藏、評論和普及,至今已近60年。1957年北京天文館新建落成的開幕式上,他就請藝術家將他精心收藏的外國太空美術作品進行仿繪複製並懸掛於天文館中,這是中國最早的太空美術畫展。
1984年,由李元先生牽頭,聯合美日太空畫家在北京天文館舉辦了影響深遠的太空美術大展,且在全國十多座大中城市巡迴展出,這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初最大規模的太空美術引進宣傳活動。今天,隨著科學普及的深入和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太空美術已被大眾逐漸接受和認同,中國太空美術的原創作品也已起步並越來越多起來,李元先生開創性的貢獻使他成為中國太空美術的奠基人。
楊希雪先生在對他的某一幅“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畫作:“通過數碼相機去拍攝它三四百幅不同照片,然後借助電腦”來欣賞。我認為:這己介入了“綜合媒介”又或“數碼影像”的當代指向。故僅用“繪畫”定義其創作,己不能闡釋清楚。
有學者發問“用放大鏡去觀賞”怎麼就成了“新的審美領域”? 亦有臺灣教授提出:“具象中觀察到抽象跟抽象是兩碼子事…..”。 還有香港同道中人說:“對照實體的寫實或拍照仍然是具象。”
對於楊希雪先生這位不斷求新立異的藝術家,一個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者,我們尚需一些時間,一些思考,或許才能有所解讀。
楊希雪2010-04-16 21:03
王曉波先生你好!先生提出了若干問題,非常合時,或者還會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太空漫步系列作品是全新的圖像藝術,暫時不必急於歸類,它是既抽象亦具象、既微觀亦宏觀,人們不一定都能理解!已有的任何一種類別都沒有它的合適位置。是的,是抽象藝術變革的延續,由水墨和混材宣紙向油彩畫布方面延伸而不是翻版,而是全新的領域。與過往那些抽象藝術也很不同樣,跟波洛克的不一樣,有興趣可以去研究。抽象藝術變革的核心問題,在於我自己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問題。抽象具象的概念不是絕對的,時空紐帶的牽引,這兩個對範疇概念是可以互為轉化的。太空畫系列足以驗證上述概念的可行性。如果有人認為太空系列作品不是藝術品,那是正常的,藝術家的作品是主觀的個人行為,不必期望人人都理解和喜歡,是不是藝術品或是垃圾,作為一個藝術探索者都不會介意的。至於要借助現代數碼相機和電腦電視去欣賞的問題,也是它新的一面,x光掃瞄器去拈查人體內部,天文望遠鏡去觀天體,顯微鏡和電子顯微手術,早巳應用於各個領域,看來應用於觀賞藝術品的萬千變化圖像,在我印象中尚未有先例吧!不借助放大鏡亦可欣賞到同樣效果,超人也。借助了放大設備才能欣賞到其美的存在,你能不承認其為新的審美領域嗎?至於抽象概念,人們怎麽理解,我很少去關注,我只關注自己的看法。謝謝先生的提示!
王曉波 21小時前
楊老師: 謝謝您的回復!
對於太空繪畫或“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的具象/ 抽象表達, 世界上己出現了多名卓有成績的藝術家。故此,我思考的重心不在繪畫本身。
況且,您的水墨抽象畫己充分的吸引了我。
我對您的視覺呈現形式深感興趣:
1. 布面與數碼的“轉換”;
2. 數碼距離/角度等空間的“再造”;
3. 視頻成像後的具象“追考”。
新的表達形式和新的形式表達之間,是什麼在起作用? 這就自然的帶出了另一個思考---
4. 新媒體/新媒介/新數碼/新軟體…正在介入藝術。
如同正在香港藝術館展出的“視界新色(New Vision New Colours)”,
吸引我的是藝術形態的變化。
楊希雪 20小時前
謝謝王曉波先生的關注和思考!世界上很多新東西的不斷出現,都是跟時代發展相關聯的,新理念帶出新技術、新材料,從而帶出新產品,新產品又會啟發出新知識和新觀念----循環不息,社會就進步了。藝術生態也是如此。中國幾千年文明,才出現廖廖幾個大師,全國都跑徐悲鴻的馬,食齊白石的蝦。材料還局限于水墨,應該是遠遠的不夠吧!這篇文章還未有附如圖像,現在倫敦東方藝術雜誌社正在建一新網站加以介紹,待後告知!
王曉波 19小時前
2010-3-25收悉楊希雪先生從英國克裏斯比寄給我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光盤5張。當晚我家中48英寸的大等離子高清電視派上了好用場,我靜坐在客廳裏慢慢地欣賞。
在之後與楊希雪先生的幾次電話中, 我們都在談“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的話題。
而實際上, 我己開始了對楊希雪先生“Space空間”的思考和研究:
1. 2010-3-25我對“Space 太空漫步系列”光盤5張進行了刻錄, 於27日送給了楊希雪的堂弟楊基元先生觀看, 以便收集這位古文言文和盈聯學者對楊希雪先生“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的看法;
2. 2010-3-26我在去香港拜訪著名香港新水墨藝術家、香港現代水墨畫協會會長陳成球先生時,介紹了楊希雪先生的全方觀景理論和抽象藝術變革,並把我在《ArtReview 香港藝術評論》、《美術同盟》、《藝術國際》上發表的文章:《藝術的主觀表達與哲學思考----解讀楊希雪獨創的全方位觀景理論體系》、《解密世界巨作《文化五千---鳴奏社會和諧發展的交響樂》打印成冊後送給了陳成球先生閱覽後交換意見;
3. 為彌補對於楊希雪藝術研究的資科,我在南山書城一次購書高達2000多元人民幣。其中有:美國科庫爾等著王春辰譯《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美國詹姆斯《視覺研究懷疑式導讀》、英國喬納森等著《新藝術史批評導論》等等;
此外, 就在4月份的前幾天我與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藝術館聯絡查閱相關資抖。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亦將建立聯繫。
我告訴您的是:所有關於楊希雪當代藝術研究的事情正在進們之中。
那麼, 我還需要老師您將“通過自己的綜合藝術理論和繪畫技法,運用各種油彩和畫布製作而成”講得更為具體和詳實一些。盼您抽空回復!
王曉波 18小時前
老師: 在剛才的交流中談到波洛克,其主要特點體現在直接“滴注”,或“複注式滴灑”等手法....都體現在他通幅的看似有規則而無規則、看似有裝飾但無裝飾的整體畫面中。這其中形成以線(單純線/複加再複加後的顯露線/律動的線與線組團/組團後前後的“亂麻”線....)的表達。
而如老師所述,您的“與過往那些抽象藝術也很不同樣,跟波洛克的不一樣”的創作心得可否也與我們分享?
楊希雪14小時前
我看波洛克是用激情作畫,當然作的是抽象畫,也祗能是抽象畫。他為什麽要那樣畫,行為之前的想法,然後如此畫法,都應該有一定的理念為很據吧!在此請庶我才疏學淺,我不知道。但我的“抽象藝術變革”,是我泠靜思考的結果,然後寫成理論:垂直透視、全方觀景、抽象具象統一、微觀宏觀統一,從而帶來畫面具有無限分割的可能性。太空系列亦是這個理論體系的延續發展。作品表面整體看來是抽象的,甚至跟波洛克的畫風接近,但具分割性、抽象會轉化為具象、微觀轉化為宏觀。這個持點,波洛克的畫是找不到的。我想,二十多年的抽象藝術變革實踐,今年有更大的突破。畫面不必很大,而不同圖像的蘊藏量在某種意義上機乎是無限量,這一點我是滿意的。稍後將會有更多不同的新作,目前時間還排不上位。謝謝王先生的提問!
王曉波 8小時前
楊老師關於波洛克的創作與他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抽象作品有兩個顯著的區別:
一是創作時狀態,波洛克是一種激情作畫,很多時侯直接將顏料灑、滴、傾倒到畫布上。即興的成份占主導。而楊希雪先生是以他的“垂直透視、全方觀景、抽象具象統一、微觀宏觀統一”藝術理論作先導並進行創作。
二是波洛克的畫基本上僅屬幹單幅繪畫即傳統的架上繪畫形式,但楊希雪先生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抽象作品既是單幅繪畫即傳統的架上繪畫形式,又是複合了現代影像科技的融匯後的綜合創作,屬於當代綜合媒介藝術。
不知這樣理解對否?
楊希雪 8小時前
我基本同意王曉波先生對我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抽象作品與波洛克作品區別的觀點。我的作畫是理性行為,是靜思而後行,與激情無關。記得我為國際著名歌唱家、現任倫敦克羅伊登大學副校長曹群寫的一副對聯:
音自北京來,響徹雲宵,直闖英倫,高歌一曲短章,悅耳抒情,半日繞梁,競勝群雄居榜首。(曹群)
象從南國起,靜觀宇宙,橫連中外,大畫百米長卷,揚眉吐氣,一時奪目,賽羸諸子占鼇頭。(楊希雪)
因對首寫好了,即電告曹教授,他很欣賞。但多天找不到對尾,在苦無對尾的情況下,突然從"響徹雲宵"中得到靈感啟示,他是搞音的,我搞象的,得自我赤膊上陣,很快就對好了。剛擺事實也可作成一副好對,完全不需用到誇張手法。
在此,我祗想說明我的藝術研究,一貫是靜思的,獨立單行的,遠離潮流的。游肇慶七星岩時寫下了:手挽書籃端硯在,靜思意會賞微觀。
楊希雪 7小時前
再次謝謝王曉波先生的關注和思考!很感激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關於你剛才問到“通過自己的綜合藝術理論和繪畫技法,運用各種油彩和畫布製作而成”的詳解,因正好目前無時間詳談。我先引用我以前的文章來說明我的太空漫步系列作品是我理論體系的延續發展。垂直透視和俯視角度,使我們從習慣的平視改為不習慣的垂直透視(實際上行路時俯首看路都是經常的),任何固有圖像皆有所改變,衛星看大地是一種垂直角度,是一種俯視。在放大鏡下看地球的山水任何微小的局部也是一種垂直透視,這是一種超越肉眼所能感受的超近距離。一個是太遠了,而另一個是太近了,結果都會把山水形象處於抽象狀態。由於垂直透視的結果,我們會發現沒有線,沒有方向性,沒有焦點,遠近高低差距縮到很少,立體性顯得模糊,色彩的,經絡的縱橫無任何規則,主體襯體都顯得不突出,甚至可有可無,任何山水的局部,都可以任意剪裁,給人們的感受非常異於平視。任何地方,都是抽象的感受,找不到一點可以名狀的東西,因此觀者不必以任何具象的東西加以推測,似牛非牛,似馬非馬,是耶非耶,都無所界定。 抽象山水,不存在任何可以名狀的東西,故空間的開放性,空間的不凝固性,空間大小感受的可變性都具備了,從而帶來了畫面任意分割的可能條件。 我說過:人們不必花精神去批判創新者,你喜歡傳統,你可以任隨君便,人們去探索新東西,應該有別人的選擇,自由而獨立自主的創作生態環境,應該是藝術多元發展的前題。 對於我的創作不要意著劃分歸類,我前面也說了,太空漫步系列作品是全新的圖像藝術,怎公歸類?先生也盡可去研究。
王曉波 7小時前
楊希雪先生己有享譽世界藝壇的“紙團印染”水墨畫和在其“垂直透視”理論指導下的“微觀山水”創作。他如今的“Space 太空系列”更是一種大視覺伸縮性理念,如同在宇宙飛船上看星球,按他的話說是“全方位角度和畫面上的自由分割性,從而擴展了給讀者提供的審美空間”。
而實際上“Space 太空漫步系列”仍然是他 “契合自然”的體驗,從中更廣闊的表現出來他的自然主義美學的傾向性。
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太空漫步系列”作品是其理論體系的延續發展。
楊老師:考慮到您要休息,我們改日再談了,祝好好休息!
楊希雪 1小時前
謝謝王曉波先生,有空一齊研究!
唯物的宇宙觀,相對存在的宇宙觀,在山水畫探索上是指導原則。這個指導原則仍然可以運用於我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事物的存在是相對的,山水的各種形式的存在也是相對的,它當中包括了大小,高低,遠近、長短、寬窄、明暗、強弱,黑白,抽象與具象,微觀與宏觀等對範疇概念都是相對的。特別把山水形象搬上畫面的動作,實在應該具靈活性。前人常把大山大嶺,叢林飛瀑,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村舍人家,公子哥兒,帝王將相,一般都把對象大大縮小了之後放到畫面上。至於自然的微小局部,則很少被人利用。雖然前人有所提及:“從一粒沙去看世界,從一朵花去看天堂”。但僅止于提出,無人加一引申,更無人描繪於畫面上。這是很艱難的改變。人們在觀念上只承認“我能見到的東西就是存在,看不到的東西就是不存在”。這是認識上的問題,它固然缺乏了推理性,也缺乏了想像力。在這種感性而非理性認識水平之下,怎會有什麼突破?
當今確實還有很多人只承認具象畫的存在,而千方百計去排斥抽象畫的探索,甚至把抽象畫描述的一無是處,這是不全面的。我承認有些抽象畫是一種趕時髦的產物,人抽我亦抽,它沒有作者的某種意念在其中,那種圖像甚至作者也不意味到什麼,類似一種騙人騙己的胡鬧。在西方世界是常見的。這一現象我深不以為然。波洛克搞抽象畫,他有一種強烈的意念存在,是對當時傳統的一種大力反叛,是對圖像等藝術範圍的一種擴展,對美學的一種新嚮導。米羅、畢加索都是意念重於形象,在當時是對傳統的強烈反叛,也是一種創新。創新的舉動是要突破傳統的約束而出現的,不推陳就出不了新。只承認傳統理論成為真理而不容異議時,也就不會有創新的可能藝術生態環境。我的新探索也是對他們抽象概念的反叛,誰對誰錯,現在不必作出任何結論,應讓歷史去驗證。
王曉波 11分鐘前
我認為:楊希雪先生的“Space空間系列”,在繪畫基礎上結合現代影視技術所呈現的視覺,已不再是繪畫本身的效果。通過數碼影像的介入, 擴展、豐富了視覺形象,使靜止的繪畫動起來,使空間維度發生變化、轉換和運動,實現了視覺形象的再造。
故,我把楊希雪先生的“Space空間系列”藝術作品作為“新媒介數碼綜合裝置藝術”作品來看待。
過去,我曾經接觸到一些“新媒介數碼綜合裝置藝術”作品,如:
董小明的《半畝方塘》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9f1b200100983d.html
鮑靄倫的「數碼演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9f1b200100a6tp.html
德國藝術家的《歷史輪流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9f1b200100advo.html
張培力的《靜音》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9f1b200100aq3h.html
嚴隱鴻的《球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9f1b200100avjz.html
嚴隱鴻的《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5ffae01007rn9.html
透過這些作品,我們深切的感受到藝術形態的變化。
這裏,請允許我引用我在《從「數碼演義」看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的話,作為我與楊希雪先生此次“對話”的結束語:
數碼藝術創作在歐美形成也才十來年,伴隨現代PC和數碼的快速發展, 使得藝術形成了更多創新從而異彩紛呈, 並表現出多元發展。由於數碼藝術整合了藝術與科技媒體的應用, 便產生了有別於傳統的藝術表達形式的數碼藝術。人們稱之為「媒體藝術/或綜合媒介藝術/數碼藝術作品」。
由於有了照像/攝影技術,加上現代數碼技術,這些已取代了寫實功能的傳統繪畫,故便有了與當代科技融合的媒介藝術作品, 即有別於傳統的藝術表達形式的---「數碼演義」, 這也是後工業文明所產生的一個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時代趨勢。
數碼藝術突破了傳統視覺藝朮的局限, 絕不局限於視覺, 它包含了聲音、觸覺、聞覺、乃至於對觀念、哲學的表達…… 而繪畫就顯單薄, 故藝術創作借助新技術/新媒介來更不斷融匯、分支及多元發展, 從而呈現出對傳統的反判性語境。因此, 數碼藝術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祝楊希雪先生身體健康!藝術理論與創作再創輝煌!
(此次對話时间:2010年4月16日至17日)
附件:楊希雪宙宇自然與抽象藝術的探討--新的審美領域
楊希雪 --2010.3.1.
我們人類,都是生存在大自然這個物質世界裏,大自然提供人們生存所必需的各種物質之外,還提供無數可計的,屬於滿足人們精神生活方面的東西,當中包括芳香的氣味,耀眼養目、七彩繽紛、姿態萬千的花朵;有飛禽走獸、蟲魚蝦蚧;山川岩石、平湖飛瀑;沙灘泥沼;懸崖峭壁、奇峰狹穀、凹凸夾縫;彎曲迂回;崎嶇坎坷,坦途危灘;清流濁水,旋渦激浪;淺花露滴;彩雲紅霞,朝暉夕陽,風晴雨露,白霧堅冰,青天白日,綠葉繁花,所有的自然素材,提供了無穹無盡精神糧食。自古以來,人們通過遊山玩水,賞花吟柳,留下無數醉人的詩篇,留下無數動人的樂章。他們對大自然的嚮往和歌頌,絕不遜於今人!
現代人的假日,大多不辭舟車勞累,長途拔涉,重金花費,追逐大江長河,名山勝景,享受大自然的樂趣,中外如是。
物理學家將自然物質的存在狀態,將其歸類為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而化學家更從物質的內部構成分別有達一百多種元素。原子構成分子,原子分子亦都在運動中。且原子當中還有質子、中子、正子和圍繞它們旋行的電子。而核子物理學家更進一步發現核子可以裂變可以聚合而放出高度能量,十分微妙神奇。
此外我們所處地球的地心,是熔熔高溫的液態岩漿,不時會以熱漿的狀態噴出地表造成火山,形成新的地表和七形斑斕的玻璃狀物質,我們常見到的水晶、寶石、玉石、花崗岩雲石等無數珍稀奇石。壯哉大自然!奇哉大自然!美哉大自然!為我們人類生存幸福,提供了美麗的條件。
宙宇自然是一個充滿各種力量的世界,大陽能、星球間的萬有引力,地心吸力,氣溫變動所引起的風力、月球引力造成的潮汐力,地震海嘯、大雨造成的洪水衝擊力等自然運動的各種力量,都無時無刻不在互相角力之中。在力量平衡的暫短時間裏,一切都將顯得風平浪靜。如果任何一個方位的力量偏弱了,形成某種意義上的真空狀態,周邊的力量都會出現填補真空的競相移動。不過所有角力的結果都將留下軌跡或痕跡。山巒的高低傾斜和起伏,沙丘沙漠的鱗鱗片片,河道的彎彎曲曲,奇形怪狀的地形地貌,線條色塊,實無法用語言文字加以形容。如是,抽象一詞便足以概括其所有了。
我們繪畫藝術家常常圍繞具象抽象這兩個概念的是非輕重而爭論不休,實在浪費了不少時光。我敢肯定,宇宙自然是抽象的,所發生的一切也是抽象的、最全面而廣泛的,最真實而美麗的,因而藝術家跟自然對話,跟自然交往是最自由和最高的享受。如果你明白和掌握自然變動的規律,你亦可以在方寸書箋上” 呼風喚雨,創造心目中的山山水水和迷人的機理圖像。我的垂直透視,高空看山水系列作品,感受上既抽象亦具象;既微觀亦宏觀。尤其於2010年創作的油畫--太空漫步系列,更加令人目不暇給,連我自己也陶醉其中,幻采繽紛,夢裏瑩回。
這種畫作,從整體或較大的局部看來是高空看大地,一切都顯行抽象,但用放大鏡去觀賞它的任何局部,由於距離不同,360度方位不同,30度至垂直的90度的不同,你都能享受到大自然具象的美麗。如果以同樣理念,通過數碼相機去拍攝它三四百幅不同照片,然後借助電腦,尤其高清大電視屏幕上去欣賞,你一定會留連忘返,充分欣賞到大千世界的奇觀勝景,或人間仙景。或儼如抽象而悅耳的交響樂章,帶你投進到一個超凡脫俗的新世界,這是抽象藝術變革的延續和最新成果。 < INNOVATION IN ABSTRACTION > 為世人提供更豐富多姿多采的、變幻無穹的新圖像。有物質外表的、也有物質內部的。誠然,自然運動所留下的抽象蹤跡,花紋圖樣是最美麗動人的,我們藝術家是有充分的能力,去捕捉其變化的規律,為我們的美學世界增添新的審美情趣。令你
享受自然,不分時序;
不花重金,不勞不累;
老少齊觀,宜男宜女;
摹擬風光,殊途同歸;
蓋智醒腦,觀後夢回。
變化無穹,令人陶醉;
尋蹤競賽,啟發智慧
益智節目,合家歡聚;
科幻情懷,千姿萬類!
太空漫步,隨時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