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无常理而新
王晓波
理有常理和非常理。无常理而新,视觉绘画艺术尤其如是。
绘画之理,既是常理,又非常理。法无定法,破常理,故画无常理。颠覆常理,再破再立,故画无常理,艺亦无常理。
绘画之理,法之自然。出之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1] 。黄宾虹先生[注2] 亦曾说:“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然畅达矣。”黄宾虹先生还谈到,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容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
是故,齐白石[注3]神妙之处亦在“似与不似之间” 。摹客观所见之物得下,画心中之块垒为中,写心中之逸气上也。
中国山水写生不是以简单的摸仿或如西方照相拍摄为目的,而是强调作者与对象的互化而求心知。写生实为一种天意与人意合一的再现、再组、再造。是宏观性的天人交合的迹化。
齐白石一生追求变法,而最为著名的是他60岁到70岁的阶段的“衰年变法”。齐白石从他60岁开始“衰年变法” ,1926年他在变法进行到第七年时说:“作画开始接触古人的真迹很多,但是独自成家就要摆脱掉前人的习气,不要按照前人已经形成的习惯的画法来画,在前人之外创造自己的风格,那是前人所没有的。这样做即使把牙都掉光了,还没有人知道,那么自己也问心无愧了。” 在定居北京之前,齐白石山水花鸟人物都画,他的变法从花鸟画开始。他不是一般地学习古代花鸟画,他选择了几个人,徐渭、石涛、八大山人。他认为这三人能够横涂竖抹,不受各种法度的束缚,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内心。
齐白石在变法中的突出特点是学习文人画,并从中汲取文人画的“超越形似”。文人画家不仅追求笔情墨趣,重要的是追求作画的创造性。
齐白石推崇学习的吴昌硕,重神韵胜过画形,他是少数的金石书画皆能融合一体的艺术家。他的篆文的书法,雄厚凝炼,貌拙遒劲,极富金石气息。他在绘画上,亦惯用“写”的风格来绘画,故吴昌硕画的花卉木石,笔力厚重老辣,力透纸背,又纵横恣肆,气势雄强。
齐白石讲“画画要先脱画家习气,就自有独到处”。好的文人画家是讲创造性的。齐白石讲的是要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要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就是他讲的神似。他晚年题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就是“作画要形神兼备”。
吴昌硕[注4]的文化取向鼓舞着齐白石的绘画变法。吴昌硕的画符合当时迅速成长的市民阶层审美需求,及其雅俗共赏的文化特点。吴昌硕的画富于生命力,构图饱满,颜色鲜活,以及篆刻和书法沉着老辣。作为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原本出之民间,有着深厚的民间审美趣味,再加上他学吴昌硕古朴浑厚的艺术形式和精神,使齐白石开创了绘画大刀阔斧、纵横开合,红花墨叶、色彩强烈及其夸张对比的表现风格。
我们可以通过齐白石画的虾和小鸡看到他变法的情况。齐白石的变法一直在进行,如画虾,第一次变的时候有意识的追求骨法。第二次变虾的身体开始有了转折,钳子也动了起来,开始游动而有生趣了。第三次变,群虾游动,把虾画得很透明,但在虾的头部处理上用墨较重,对比显示出身体轻盈透时,显示了灵活变化的游动感,苑如真的在水中游动。
齐白石经过衰年变法,从而形成了他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独特的、别开生气的、不凡的大写意风格。奠定了作品大拙、大朴、大简,而又 “简而不空”的意境,品之构图、色彩、挥笔、运墨已从有法到无法,随心所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艺术创作无常理而新,我们似乎还可以从郑板桥的绘画与书法中有所领悟。
郑板桥[注5]的绘画和书法从中国书画元素中吸取变革因子并创新貌,后人赞评他的书画作品以其“清、劲、怪” 而遗世。郑板桥的绘画题材,以兰、竹、石为主要描绘对象,其次是松、梅、菊等。他在不泥古法的同时,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出新布局、新意趣、新意境、新面貌。
郑板桥艺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以书入画”且“以画入书” 。 他学黄庭坚的长撇,又巧妙地参以兰竹画法,使字的中锋一竖和一撇,犹如兰竹叶的再现。郑板桥的绘画综合予诗书画印相融汇一体,形成他个人的独特的风格。
此外,郑板桥书画合一的题跋再加把画竹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密密麻麻的题跋就写在竹干之间,构成他精彩的画论,他特有的“六分半书”与画呼应,形成独特的风格。
郑板桥的书法很另类,自称“六分半书” ,筛检真草隶篆用笔,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多姿,独创一体,真可推陈出新,不失传统藉髓,而又殊途同归。
艺术创作无常理而新,是破旧立新的奇谲多变的理在指引着“破” 确立和“新” 的介入。从艺之常理又非常理的辨证关系中,又印证丁“破旧立新” 即是绘画艺术真正的循环之理。
是故,创新,就是破旧的理,建立新的理。且乃无常理而新的“破旧立新” 的循环之理。
( 2011-9-3日于深圳南山)
注释:
[注1]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注2] 黄宾虹(1865年-1955年):现代杰出国画大师。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1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鸟。除山水画外,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注3] 齐白石(1864一1957):汉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代表作品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等。2011年5月22日,他的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被拍出4.2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经过“衰年变法后,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展示出印制行世。
[注4] 吴昌硕(1844 --1927):浙江湖州安吉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注5] 郑板桥(1693 - 1765年):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