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80年代西方绘画中传统的复归,是相对而言的,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和艺术史背景的。英国当代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它的实验性,就绘画而言,则是多方位、多层次地试验各种新观念、技法、材料运用的可能性。20世纪一个又一个艺术运动和流派的相继出现,探讨和尝试诸如绘画的纯形式语言、绘画与雕塑及其他视觉艺术的界限和关系、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品与现成物品的关系等问题。
进入60年代以后,艺术实验的结果是产生了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从而把绘画艺术推到极端。观念艺术不仅取消画面形象,色彩结构的传统因素,而且也取消了绘画本身。美国画家莱因哈特和法国画家伊夫?克莱因自认为他们是在创作最后物质性绘画作品,此后的绘画艺术必将演化成纯精神的产物。6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西方许多纷纷放弃绘画艺术创作,企图在其他领域寻求出路。这一时期在德国出现了“激浪派”(Fluxes),在意大利出现了“贫困艺术”(ArtPovera),在英国有“事件艺术”(Event);70年代,美国出现了“环境艺术”(Environments)和“偶发艺术”(Happenings)。所有这些运动和流派的实验,最终都突破了艺术的传统界限,以“偶发”和“装置”等表现方法反对传统的绘画方法和主题,无怪乎美国雕塑家贾德宣布绘画已经死亡,理论界面对这种局面也不得不发出“艺术已经终结”或“绘画已经死亡!”的惊呼。
给人的印象是,这时绘画及其一切传统似乎都已经山穷水尽。艺术家们尤其是画家们面对这种情况感到无所适从,但是画家们集体的痛苦和反思往往预示着新的转机。在70年代后期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经在欧美各国艺术的边缘徘徊,进入80年代,这种新绘画在德国和意大利首先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当这些年轻的欧洲艺术家的作品在美国纽约的美术馆、画廊展出并获得成功的时候,美国艺术评论界震惊与不安之余,开始对70年代末本国一些类似的绘画现象做出新的评价,并竭力推出新的画家和艺术群体来与欧洲抗衡,以确保其世界艺术中心的地位。此后新绘画在英国和法国相继出现,使得新绘画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运动。因此,所谓传统的复归,是相对于六七十年代现代主义艺术实验对绘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否定而言,同已往任何一次新艺术的产生一样,这种对传统的复归决不是简单地照搬,对于传统的理解也不仅是20世纪以前的欧洲绘画传统,20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使新一代艺术家也可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它也成为了传统的一部分。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回归传统是回归架上绘画的传统。
新绘画的不断发展和风格的日益成熟很快受到批评界的关注,在不同的国家这些新绘画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而且无论从其风格样式还是主题内容来说,都具有明显的国别和地区性特征。德国的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e)绘画正如其名称所示,突出地显示出对本国表现主义传统的继承,尤其是它那急促疏放的笔触、鲜明的刺目的色彩、激越奔放的情绪、扭曲怪诞的形象以及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都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意大利的超前卫(Trans-Avantgarde)艺术家们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表现主义手法,但是他们在主题的处理上却似乎在有意识地回避具体的现实问题,而表现也与意大利伟大悠久的人文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即试图对自然、原始动力、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与死等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做出新的解释;与德国和意大利相比,美国的新绘画另有其特色,美国的新绘画是新意象(NewImage)、新表现(NewExpression),画家主要继承了本国波普艺术的传统,从日常生活和大众传播文化中直接吸收创作素材,从而使画面充满着现实生活的生命力。此外,英、法等国的新绘画所具有的地区性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这些名称一般都带有强烈的国别性和明显的群体特征,因而在全面认述这一国际性绘画现象时,就很难从中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恰当名称,鉴于这一复杂情况,英国艺术理论家戈弗雷在他的《新形象》一书中使用了“新绘画”(NewPainting)这一较为宽泛的词。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绘画艺术现象,新绘画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形象的普遍回归;2.形象具有巨大的信息含量,以及与其画面空间的极不和谐;3.折衷的多样化风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形象的普遍回归和折衷的多样化风格。
形象(image,尤指人物形象)的普遍回归是新绘画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在现代主义诸流派的一系列艺术实验中,绘画形象由变形到抽象直至最后在画面上消失。当然,即使是在现代艺术中,某些流派也并不排斥形象,有的流派甚至还意在强调形象的作用,如超现实主义绘画、超级写实主义绘画和波普艺术等也都不摒弃形象,但是,这些形象都属于现代艺术的实验性范畴,与新绘画中的形象普遍回归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我们发现,在欧美的新绘画作品中,形象的回归是一个十分普遍而有意识的现象。在德国,巴塞利兹、波尔克等画家明确地用形象作为对抽象主义的反拨,从而中断了抽象艺术在联邦德国的直线发展,为德国新绘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意大利,“三C”和帕拉迪诺等超前卫画家不约而同地用油画颜料在布上描绘形象,与“贫乏艺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美国和法国,则有直接被称为“新形象绘画”(即“新意象绘画”)、“新人物绘画”以及“自由形象”的新绘画流派或群体。由此可见,人物形象在新绘画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其次,新绘画中的形象不是某种单一类型的形象,而是从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到十分写实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形象,大致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抽象化的形象、残缺不全的形象、怪诞离奇的形象、扭曲变形的形象、涂鸦形象、卡通形象、较为写实的形象、写实的形象以及惟妙惟肖的古典主义形象等。
新绘画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形象具有巨大的信息含量,以及形象与其画面空间的极不和谐。新绘画画家们不仅让形象重返画面,而且还使之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内涵丰富的载体。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的扭曲变形的形象,在总体上传达了德国艺术家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讽刺,揭示了他们内在的心理活动,意大利超前卫画家们所描绘的那些荒谬怪诞的形象则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最近的历史和现状,而去讲述人类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在美国新绘画中,大卫?萨利“双体画”中的对立形象和重叠形象,非常有力地揭示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的那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压力,或表现了一个酸楚、支离破碎的世纪末时代。罗伯特?朗戈名曰“都市人”的巨大人物形象无疑是艺术家都市生活体验的结晶,他们或者是再现了在纽约这一国际性大都市中屡见不鲜的暴力行为,或者是揭示了挣扎于其中的现代人的心态,总之,是对现代人所作的一种诠释注解。埃里克?费谢尔所创作的那些骇世惊俗的写实形象,显然不是为了讲述某个真实的故事或虚构的寓言,试图去揭示现代人所具有的某种难以名状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也许是他的目的之所在。让-米歇尔?巴斯基亚的近似原始图像的形象是一种并非清晰的形式语言,它似乎在影射当代文明社会中的某种野蛮状态。新绘画中的形象之所以包含如此丰富的涵义,主要是由于每个艺术家都将丰富的个人生活体验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触及到视觉与幻觉世界的各个方面,创造出形形色色、熟悉可辨的形象。这样,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自然就会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因此,形象的涵义不仅仅在于形象本身,而且还在于形象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上。
同时,新绘画中形象与其周围环境(画面空间)极不和谐。许多新绘画画家在画面的处理上似乎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形象与其画面空间的不和谐,有的艺术批评家称之为"处境尴尬"。具体表现是:1、形象巨大,几乎占据整个面面,使人产生一种禁锢与束缚之感,这是欧美新绘画作品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托马斯?马克艾韦利在分析朗戈的《全体战争》、《白人的闹宴系列》等作品时指出,这些作品“涉及到悲剧和困境的窄小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人物正在争夺的是画面内外极小的空间”。这段评论至少是某种程度地适合于所有这类作品。2、密封的空间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朝着形象压过来,使人观之大有压抑和透不过气来的感觉。美国的朱利安?施纳贝尔和德国的格奥尔格?巴塞利兹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两个代表性画家。例如,巴塞利兹在他80年代的大部分作品中,用带有明显个性特征,但却令人感到压抑的底色将一个更加密封的空间引入人物的周围,这一空间对人物的压力是同时发生的,它使人物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走投无路。有评论家认为画面的这种处理方式是在影射人类的复杂处境,象征着人类身陷困境(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的不可避免性。3、与第一种情况刚好相反,即画面十分空旷,但形象很小。这种与其世界的不统一性极容易引起人的某种情绪上的共鸣,诸如孤寂感和恐惧心理。
新绘画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折衷的多样化风格。欧美的新绘画之所以能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走出后期现代主义艺术(Late-Modernism)的死胡同而绝处逢生,其中新绘画艺术家们自身的宽容性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这些艺术家超越了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极端偏见,大胆地向西方传统艺术回归,回归到19世纪的艺术、回归到文艺复兴和希腊罗马艺术、回归到原始和埃及艺术,同时又将现代主义的各种因素与传统的样式结合起来,让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样式和材料媒介自由地统一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在综合继承包括现代主义在内的所有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折衷风格。例如在德国,彭克、波尔克和伊门多夫等人尝试着用表现力极强的现代艺术语言和多样化的传统艺术样式来表达当代人的体验和认识,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基弗在材料媒介的使用上则更是不拘一格,他随心所欲地搬用和混合各种材料,常常在画面上同时并用油画颜料、丙烯、乳胶、干草、沙子、铁丝等多种异质材料。在美国,新绘画艺术家们也是将波普艺术、极少艺术和观念艺术的精华与叙事性、装饰风格、象征意味以及浪漫和表现主义精神相结合,形成各种风格的新绘画流派。
新绘画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巴塞利茨、吕佩尔兹、里希特、彭克、波尔克、基弗,意大利的基亚、库奇、克莱门特、马利亚尼,美国有施纳贝尔、萨利、基思?哈林、巴斯基亚等。在新绘画中,写实的具象绘画的发展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传统的写实主义画家被重新加以认识,如法国的巴尔蒂斯、英国的弗洛伊德、以色列阿利卡,同时还涌现出一大批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关联的写实画家,如美国的马克?坦西、西班牙的赫伦韦恩、英国的詹尼?塞尔维、法国的桑多夫、托尼?舍尔曼等等,不胜枚举。进入90年代以后,新绘画的运动特征已经逐渐淡化,在总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更多新一代的画家在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