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市井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紧密结合
---- 香港“庙街”的民俗风情
王晓波 文/图
庙街位于香港九龙半岛油麻地,是香港一条富有特色的街道。很多电影都曾在此街道取景。庙街以平价夜市而闻名,被喻为香港的“平民夜总会”。
1. 名称由来
清朝时期,因街的中段建有一座天后庙,即油麻地天后庙,庙街因而得名。以庙前的榕树头花园为界,分成南北两段。在榕树头东面,有城隍庙、天后庙、观音庙;榕树下还有一排社坛、书院。此地的小天后庙,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成了江湖人物和各色闲杂人等的落脚地。另一方面,由于庙街的性质与旺角的女人街相似,而到访的人又以男性为主,故亦有“男人街”的称号。香港年轻一辈,多以“老庙”作为庙街的俗称。
2. 庙街历史
庙街早于1887年的九龙地图上已有纪录。当时庙街分为两段,以油麻地天后庙为界,以北一段被称为“庙北街”,以南一段则称为“庙南街”。由1920年代开始,天后庙对出的广场(俗称“榕树头”),开始发展成大笪地式的休憩场地,带动了庙街附近不少贩卖杂物及小食摊档的存在。广场对出一带的街道众坊街(英文为 PUBLIC SQUARE 以前曾译为“公众四方街”),也是缘由这个广场得名。
1968年,香港政府拟在天后庙广场附近兴建梁显利社区服务中心,引起在该处经营的200多个流动小贩对搬迁安排的不满。在油麻地街坊会及香港警方协调后,政府决定在庙街及上海街靠近榕树头一带划出摊位作安置之用,但须经过抽签分配。
1975年3月,当时的香港市政局在庙街划出“小贩认可区”,使庙街原有的小贩得到有系统的管理。庙街的小贩认可区包括文明里至众坊街一段,以及甘肃街至南京街一段,共有近600多个划定位置供小贩摆卖。摊位原来在傍晚开始营业,1998年部分的营业时间更改万由中午开始营业。
3. 庙街特色
每日的傍晚时份开始,庙街便摆出摊位约有800米长开始营业接待顾客。卖的东西很杂,有服装、眼镜、手表、玩具、皮具、明星挂画、望远镜、玉器、紫砂茶具、钱币、饰物、旧照片、旧画作等。还有粤剧票友的演出,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边锣混响,很为热闹。那些摊档售卖的物品相当多元化,除男性服装、手工艺品、茶具、玉器、古董,甚至廉价电子产品都有。而在天后庙附近亦有不少算命和睇相的摊档,更会有粤剧表演。早年又有一些武师在此表演卖艺和卖药。
除此之外,庙街也有很多售卖特色小食的摊档,庙街的小食在网上颇有口碑,沿街食肆毗连,卖的是煲仔饭、炸蚝饼、火局排骨饭和云吞面之类。价钱便宜,味美可口,深受当地居民及外地游客的欢迎。
庙街不算长,不过假日时人挤人的,也够你走上好一阵。走累了,不妨进一家甜品店,喝上一碗绿豆沙,驱一驱暑气。在庙街的尽头,有数家大排档,可以坐下来吃海鲜,也可以尝尝印度风味,或者干脆站在路边,嚼上几串牛丸、鱼蛋什么的。
庙街亦开设有一些麻雀(麻将)馆,部分已有数十年历史,甚有传统文化特色,光顾多属老一辈人士。
天后庙坐落于油麻地的榕树头,把一条庙街生生地一分为二。靠着庙的南墙,比较寂静,一溜儿都是看相、算命的摊子。摊主们一个个摆出一副半仙的模样,还真有人坐下来问前程,也有青年男女来问姻缘。倘若来得早,你不妨向东边走走,那儿有一帮粤曲迷,又弹又唱,为你奉上一首首原汁原味的粤曲。
4. 庙街便利的交通
庙街最有人气一段位于香港九龙油麻地,乘地铁荃湾线在佐敦站C出口出站,步行5分钟就到。
5. 庙街与电影结缘及其对媒体的影响
庙街的知名度一半是被香港电影炒热的,像《食神》《庙街故事》《庙街皇后》《庙街十二少》《庙街妈兄弟》等电影,都是以此地为背景。
庙街在不少香港电影和一些有香港作为场景的外地电影均会出现,通常被描写成为一个龙蛇混杂、充满罪案的地方。此外,无线电视的电视剧集《庙街妈兄弟》,也以该条街道作为故事场景。
香港有一些歌手在庙街特别受欢迎,其中包括尹光和夏金城。他们唱作了庙街的地道文化和庶民心声。
6. 传统市井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紧密结合
庙街是港人和世界各地游客体验香港民俗风情的必去之地。庙街传统的市井文化在现代都市里不断得到发展,草根阶层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得以完美保留并延续下去,其市井文化亦在不断地得到超越。
今天,庙街的市井文化己扩充到了:美食文化、节庆文化、旅游文化…… 随着香港“国际旅游之都”地位的发扬光大,庙街己成为世界各国朋友观光、购物、享受海鲜及各种美食的绝佳去处。
(注: 2月17日下午在香港办事,晚上11点至凌晨0:30到庙街观光,于今天写成此博文。)
-------------------------------------------------------------
11点至凌晨0:30的庙街风貌(原发新浪,图片更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9f1b2001008lxv.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