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豐富文化生態
王曉波
科学技木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科学技木进步亦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文化生态的丰富, 往往缘于科学技木的进步、政治的开明、以及社会民主的畅行。因此,我始终认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不仅带来了文化创新及其创作模式、方式、手段的革命, 而且促进了文化产业形态、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和转型。
文化生态的丰富, 不仅促进了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多元发展与异彩纷呈,而且促使了文化更加亲近民众, 丰富了普罗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大众文化的繁荣。
一.科技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人类文化是地球上具有高度抽象思想能力的生物即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自然是相对的,人类早期基础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诸如史前文化、古代文化、黄河流域文化、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玛亚文化、尼罗河流域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中古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古波斯文化、古印度文化、古代中国文化、中世纪文化、近代文化、殖民地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儒家文化等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同文化的借鉴、融汇、综合,会产生出新的文化,亦如不同分子的结合会产生新的分子。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 文化崛起势成必然。文化与经济加快相互渗透,促进了各种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革,也并促使了新兴文化产业的催生与形成。邓小平同志的一个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 这一论断对于文化建设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即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创新的强有力手段,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文化生产力。
科学技术就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一般而言,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或简称,这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层次: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物质世界的洞悉与了解,故科学是一种思想体系。而技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对物质世界中某些领域内的某种应用,故技术是一种行动体系。诚然,科学发现会促进技术的发明,而技术发明会促进科学的发现。在今天的现代科技社会里,“科学技木”己被人们简称“科技”,因此,这个名词亦可以说是以科学的原理和知识所发展的技术。
对于“文化”而言,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生的。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皆由自然过程所形成的环境,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等必需生存其中的自然生活环境形成。但是,请大家不要忘记的是物质、精神和社会的环境,这就是一切由人为过程所创造和发展有关物质、精神和社会的环境:包括文字、艺术、文学、宗教、哲学、伦理、工具、科学、技术、经济、风俗、政治和各种制度等等,即称为人类了必不可少的“文化环境”。
科学是新文化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历史证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每重大进步,都必然的影响着文化变革。近代欧洲牛顿力学决定性的支持了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奠定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科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这是自然科学理论促进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重大里程碑。近代中国历史证明,亦是因诉近代科学的引入才催生了近代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民主与科学。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到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无不深受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从艺术发展历史看,近代几何学、光学、声学、对西方音乐、美术产生重木的影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奠定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基石,直到今天,全世界的文学艺术仍然深受其影响。
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从来就是与科技发展结伴而行的,从技术层面上看,科学技术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空间和手段,“有了制陶术,才有陶器艺术;有了青铜冶炼技术,才有青铜艺术;有了瓷器烧制技术,才有瓷器艺术;有了摄影机,才有了电影艺术;有了电脑,才有电脑音乐、电脑美术、电脑设计等等。这一切,说明科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改变着文化艺术。集科学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达·芬奇曾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
从本质上说,科学技术就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给予人们更多创造的自由。这种自由,用之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形成了物质生产力;用之于艺术生产或创作,就形成了艺术生产力。科学使文学艺术工作者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想和更多的创造美的手段。
当代西方文化是一种被高科技武装起来的文化,这是其成为强势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代西方,高新科技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美国1998年文化产业经营总额高达2000亿美元。迪斯尼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1993年的销售额为85亿美元,到1997年仅仅4年的时间就达到了225亿美元。文化产业是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且具有很强的渗透力,给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影业和演出业在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的差距,同样的差距也广泛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我国许多文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还是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生产工具。我国文化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剧场是按照会场的要求建造的,与欧美18、19世纪的剧场相比,在结构、声学等指标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新建的剧场,尽管外表美奂绝伦,但由于没有按照剧场技术要求设计,声学效果很差,造成了很大浪费。
二.概览当今科技发展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简言之,当今文化的最新特征是媒体传播、信息交流、大众娱乐等被电子化和数据化。
科学技术丰富和提高着人们的文化生活,科学技术使得文化在以下载体或媒介中得到体现---
1.信息交流:
语言:
→声音:
→口语
→其它:敲击/说唱/讯号(电报)
→文字:
→符号
→语言文字(英语或中文…等)
文字
图象文化
2. 媒体传播:
报纸:
→电子报纸
电台
杂志:
→专刊→电子杂志(视频杂志)
TV:
→电视
→互动有线电视
→数字电视
Internet:
→PC
→TV
→手机(数字手机)
图书、音像制品
3.文化娱乐
文化艺术服务:
→广播
→电视
→电视
→电影
→文艺演出
文化休闲娱乐:
→游览景区
→室内娱乐
→休闲健身
网络文化:
记载(博客)/交流(微博/QQ/MSN/Facebook)/网络小说/视觉艺术/影视上载下载及观尝。
4. 出版发行和版权:
文化艺木作品:
→文学/艺术/广播/电视/电影
→多媒体作品
→其它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生产和销售),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5.文化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图书/博物馆展藏/传统手工艺传承→电子图书
→数码革命带来的便捷(如:汉王电纸书/ iPad电纸书及图像存处理)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刻录
→影像3D
→数字化保护---数字敦皇[3],数字故宫[4]
→三维立体图象博物馆
6. Internet与网络文化
→计算机文化
→网络成为社情民意的直通车
→互动与交流
→健康的网络游戏(如: Rivino愤怒的小鸟)
跨界革命
云计算、Internet带洽网上的文化艺术资源丰富
7. 真正大众化且最普及的无线媒体中的新兴文化载体:手机与无线Internet (数字手机)
→互动手机电视/电影
→互动手机多媒体点播
→手机报/电子杂志/电纸书……
→手机Internet浏览/E-maol/游戏……
→手机多媒体创作(含文本杂文/小说/视频影视……
三. 科技发展促进文化变革和发展
科学技木进步对文化的交流、传播、演变、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科学技木所带来的世界信息技术和数字革命,已经成为媒体、影视、演出、娱乐、广告等文化产业在制造、传播、营销等方面离不开的工具。使文学、艺木作品,广播、电视、电影,戏剧、歌舞、曲艺眚文艺表演,音像制品,图书,报刊出版,博物馆展藏,无论在传统的、民族的、宗教的、以及跨种族、跨地域的世界新格局面前,都空前呈现、空前交流、空前发展,从而使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产业门类,机构都是通过技术进步获得发展。
我们可以仅从传媒发展中看到依赖于科学技术所得到的发展,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证: 新闻传播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得以实现的。在激光照排技术、计算机新闻采编系统、数字化流程管理等新技术的产生后。才使我国新闻传播与印刷出版业从采编、远程传版,照排、印刷等全面“告别铅与火” 到“告别纸与笔”,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传播领域里的三次技术革命极大的展现了文化交流、传播美好前景。20世纪新闻传播领域发生的一次技术革命是无线电技术的广泛运用与改进,人类发明了两大电子传播工具:广播和电视。第二次是计算机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运用,使广播、电视、报纸的传输速度迅速提高、范围迅速扩大,广播和电视更是迅速普及,覆盖人群超过了印刷传媒。第三次是互联网的出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这次技术革命使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向全新的国际信息互联网络传播方式转变。
如果说Internet促成了PC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那么数字化技术,则实现了有线电视数字化,电影数字化,图书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化。在电影发展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每一次创新与变革都由科技的进步所推动。电视的发展同样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使电视发生了巨变。移动电子技术在文化产业终端上的应用,已成为未来最普及的大众文化新亮点,我们仅从乔布斯的Apple苹果产品里就能方便地感受这些。
如今,大众可以得到高清电视、3D电规、数字电影与教字影院、以及网络点播、4D动感影院,电纸图书等高科技文化享受。我国已将“数字图书馆”纳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十五”重点项目,大量的文化遗产已经转化成数字化形态。如古老的“北京人”已经有了宣传网页,“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 [2]“敦煌数字化虚拟洞窟” 和“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3]计划已经启动。
20世纪在科学科技上有着很大的飞跃,首先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大幅度的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使世界真正成为“地球村”。还有航天器的发明让世界变小了,宇航器则带领人们向宇宙迈进,对宇宙进行的探索让我们更了解地球以外的世界。其次电视、电影、电台大众传媒的普及为人类带来巨大影响,它们娱乐大众,同样可以传播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信息。在科学科技其它方面:杀虫剂、化学肥料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值,也带来的新的环境污染。在基础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发现,例如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为人类带来了核武器、核动力及激光的发明。宇宙学取得巨大进展,“大爆炸”理论被创立,人类开始研究宇宙的起源。洗衣机、空调、冰箱、电视机等电器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科学技木进步带来了艺术创作的多元发展,催生新媒体艺术缤纷呈现。科技进步促进艺术又尤其是当代艺术在材料、工具、表达的综合运用上更加突被边界和跨界结合,真可谓新语境、新形式、新媒介、新空间、层出不穷。这也是后工业文明所产生的一个艺术上的时代趋势和当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王晓波 于2011年11月22 日成稿,2012年元旦假日修改完稿于深圳南山前海)
注释:
[1] 一九八八年九月五日、十二日,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分别摘自一九八八年九月五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和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二日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
1.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2.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要注意解决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会有一批人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卫星、空间技术不也搞起来了吗?我们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在全世界也是居于前列的。知识分子待遇问题要分几年解决,使他们感到有希望。北京大学一位老教授说:“我的工资从建国时候开始就是这么多,但是现在物价涨了,我的生活水平降了三分之二。”我们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这个事情,在国际上都有影响。我们的留学生有几万人,如何创造他们回来工作的条件,很重要。有些留学生,回来以后没有工作条件,也没有接纳他们的机构,有些学科我们还没有。可以搞个综合的科研中心,设立若干专业,或者在现有的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里增设一些专业,把这些人放在里面,攻一个方面,总会有些人做出重大贡献。否则,这些人不回来,实在可惜啊。科教投资的使用要改进,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当然,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到了着手解决的时候了。
1978年3月,中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大会上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把科技工作提到了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上来。为尽快把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指导下,两年后,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在这期间,邓小平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的著名论断。
详见:《经典中国 百年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CTV +人民网---
CCTV: 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198912809915294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702430.html
光明日报2004年3月24日阎平文章《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文化生产力》
http://www.gmw.cn/01gmrb/2004-03/24/content_7468.htm
[2]数字敦煌--- http://baike.baidu.com/view/2328226.htm
[3]数字故宫--- http://news.cntv.cn/20110330/103406.shtml
[4]题图4幅来源:
图1:数字敦煌2012建成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壁画-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1-10-31
图2:计算机科学家戴维-利维认为-到2050年-人类将和机器人结婚
http://www.21scientist.com/21scientist/html/4/73.htm
图3:2010新一代DNA测序技术问世
http://www.cbmedia.cn/html/43/n-445143-2.html
图4:眼球拍摄创意人坦雅·弗拉希戴着她的高科技眼球
http://news.dayoo.com/world/57402/201002/04/57402_100985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