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美的觀點
有些藝術研究者仍將本世紀界定在後現代的藝術潮流中,然而我卻認為,後現代的精神早在上世紀結束時就已中止,一切癥結在於『網路』。它帶來的是一種嶄新的視覺感官,種種異於『正常』視覺現象不斷刺激我們,進而影響我們習以為常審美觀,這就是在科技衝擊下的現當代美學,這些觀點更直接影響現當代的藝術表現手法與行為。為何會造成此審美差異現象,最根本原因是電腦網路的普及。本書曾在『視覺感官延長』的單元裡提及,前美國副總統高爾曾願景美國網路教學的普及,爾今這一切都非夢想,它不僅切實在美國實現,更普及至全球、台灣,甚至落後的非洲。從一份可靠的數據清楚顯示全球與台灣十年前後網路使用人口與百分比,即可清晰找出影響當代視覺、審美觀與藝術創作的最大因素。2000年全球人口為六十億,網路使用人口為三億六千多萬,百分比為近二十分之一,2010年的現在全球人口為六十九億,但網路使用人口卻驟增至十九億,數據顯示現在正有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離開不了電腦、網路。而台灣也呈現相同的現象,2000年總人口為二千三百萬,有六百多萬網路使用人口,至2010年台灣總人口仍為二千三百萬,但網路使用戶卻增至為一千六百萬,亦即現在正有三分之二的台灣人使用電腦、網路。這樣一個龐大的網路使用數據意味著,『它』已不再只是個工具,其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幾乎是我們生活的部分。它提供我們教育的需要,生意交易的依賴,生活消費的另種便利選擇,跨國交友的便捷,娛樂選取的多樣化…….等等,幾乎生活的大小細節皆被含蓋了,被網路環伺下的審美觀、視覺感官怎不受影響。事實上,不僅影響甚深,對美的看法更大異其趣於以往任何時代。
首先,電玩遊戲影響的卡漫美觀點:
網路連線便捷了時間與距離,相隔千里的朋友皆可透過連線同時在電腦螢幕上玩電玩遊戲,昔日還須邀伴才能同時在螢幕前玩電動遊戲,今日拜網路連線之賜隔空就能在電腦前廝殺,如此的便利增加了電玩人口。理所當然電玩遊戲的內容、人物、形式都成了現代年輕人審美的依據,無論青少年的魔獸系列,乃至成年人的三國群俠傳系列,漫畫中仿真人完美比例卻缺乏人味的風格頓成一種新的審美觀,在年輕人其繪畫或創作中都能見到濃眉大眼插畫般卻神情一致的少女、少男。往昔此種插畫或漫畫類型的作品總會被摒除於『藝術』的門檻外,曾幾何時因網路關係,插畫、漫畫、設計都已可堂堂進入藝術殿堂。繪畫的形式擴展至各類型,內容的表現更已不拘嚴肅性、歷史性,誇張的、無厘式的、荒誕的等等超出舊日視覺經驗的皆成為繪畫藝術擷取的內容、元素。這樣的發展是可預期的,有時雖令人有荒腔走板之情況,然而,對繪畫創作的延展與塑性充滿更多令人期待的未來,從藝術角度而言是有益。
或許,固守傳統人士仍無法接受這些非『藝術正途』的繪畫類型進入藝術領域,但藝術表現重要的不就是反映當下社會的現狀嗎?印象派藝術的產生正確反射當時正開展的科技,杜象的藝術說明了因時代驟變藝術形式有時會以蛻變之姿相應。所以,現在電玩卡漫插畫美學的充斥也正具實體現當代社會面臨的狀況。因而,形式內容如何隨時間改變都不會是藝術創作的問題,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因它具備藝術創作的要件因素,如;創作者所要傳達的觀念是甚麼?創作作品解決了藝術甚麼問題?作品內容反映了當下社會何種現況?所以,如果將原本僅是為商品利益考量的電玩漫畫、卡漫、插畫轉換為藝術觀念、時代意念等議題,則其藝術精神必然具足。
當代卡漫、電玩充斥下的美的觀點除了展露當下社會的『網路』現象外,它也悄然提醒我們,一個全新世紀美學已開展,藝術創作也已離開後現代主義的範疇了,創作者的心態勢必做一番調整。前世紀以前的所有創作過的皆非我們的『創作』,一個符合當代需求的創作態度才是本世紀的新美感,亦即擁有開闊的胸襟、不拘泥於形式內容的限制、勇於突破創新的勇氣,和正確扎實的創作觀念。
二?電腦影響的繪畫新視覺美觀點:
當電腦、網路、視訊…等等高科技術取代傳統生活模式,我們的視覺便被推至另一境地,無論優或劣,其改變是必然的,且當此科技巨輪持續邁進,人類的感官經驗無法再回到過去,這也是置身於當下的我們必有的認知。尤其,藝術領域裡的『繪畫』,在尖端科技潮流衝擊下,繪畫勢必也會吸收各方日月菁華而展現異於傳統認知的『繪畫』。
二十世紀中極限主義與其他觀念藝術當道之際,『繪畫』就被疑慮是否從此消聲匿跡,然而在絕望時刻『新表現主藝』適時竄起,狂亂不拘的風格、似無章法的繪畫竟為奄奄一息的繪畫藝術注入新血,而燃起新生命。由此可知,任何一種已存在的藝術不會因時空轉移而消失,只會因時代改變而變異自我體質以更符合時勢與社會要求,這就是藝術的魅力、生命力,也因此造就各世代屬於自己的『繪畫藝術』。
如前言所述,此世紀已是網路籠罩的世代,而這網罩只會更鋪天蓋地的擴張,未來我們將無法離它而居,雖然它是個可怕的事實,卻是不能不接受的現實,顯然,它對繪畫創作的方向、內容、手法也將有一定性的影響,因為當它必須與各式繁衍快速、訊息過多的影像為鄰之時,也將刺激其另做一番更新。所以,如何一方面消化外在環境的圖像,另方面又內化新世紀挾帶的視覺經驗模式,而成就一個繪畫的新興開發場域,便是此世紀會不斷『蛻變』以適應環境的繪畫。
影像或數位媒體影響下的繪畫
影像、攝影、數位等科技媒介,因光學與化學原理,故外在事物在科技器具中呈現原汁原味的畫面效果,甚至運用科技的數位後製營造傳統攝影、影像無法達至『虛幻』境界、『魔幻』效果,這股效應也自然反應在繪畫藝術,所以影像會運用的剪輯、拼貼,各式各樣不再是平鋪直述的手法在當代繪畫充分被運作。而因繪畫創作缺乏攝影機器忠實呈現的效果,反而具足其他科技無法達到的效果。或許這種不能如攝影影像立即成像的特性,反而增添繪畫過程中藝術家對事物沉澱想法的魅力。如;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 )以模擬攝影機晃動產生的『模糊影像』,闡釋著時間流動的軌跡,與這些年崛起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截取普普藝術的技法表現,再綜合影像剪裁的特性,而成為主體藝術創作強烈的作品。因而,縱使受影像、數位影響,但透過藝術家的『思想』和與心靈連結的手部操作,其成果已不僅僅是『畫』,而是『藝術』。
當代影像科技影響繪畫創作者的觀念
當代生活的特色是,種種繁而多的媒體所衍生延伸出的各類視覺經驗,故無論是YouTube 扮演上傳的影像媒介,或電玩遊戲裡媒體影音的穿透魔力,抑或傳統攝影、電影快拍手法、取景框的運用、電視MV快速剪接製作等等,這些影像的表現形式無形中皆改變藝術創作者的觀看方式 (way of seeing),當然也將直接間接展現在繪畫的思想與表現內容上。審閱過去的繪畫發展,很容易在特殊年代產生一種風格,但當下的繪畫因受到諸多因素與媒介影響,且此些媒介物都扮演著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重要性早已無分軒至。很顯然的,想如前世紀某種畫風獨佔的優勢似已不太可能,代之的是,各式表現都能同時引領風騷,或許,這也是一種特殊時代風格。所以,日後將會逐漸呈現一種趨勢,繪畫技巧、媒材、內容、形式將更隱身於『思想、觀念』之後,並不因此代表此些構成繪畫的基本元素已不重要,而是它將原本主角的角色退為輔助『觀念』的配角,此論點在下文將會再專題討論。
另則,藝術家創作者在此訊息快速傳遞、資訊獲取爆炸的年代,其所經歷的視覺經驗、觀看模式、思想習慣都將透過繪畫手段呈現出來,而這個『繪畫』行為是已統合了視覺、觀看、思想所形成的,所以,繪畫創作者的繪畫行為將會隨著越高科技而範圍更寬廣,屆時將以何種媒介繪畫無人知曉。就一項近日新科技發明露出端倪,此研發預告著,未來人類可能不會再以『筆』的工具書寫,而是另類無法想像的書寫工具,其實,未來繪畫將以何種工具代勞都不會干擾創作,重要的是,創作者究竟解決了『藝術』什麼問題、傳達了什麼樣的時代理念。
雖然,當今創作媒材朝向多元科技發展,無論影音錄像、空間裝置,或集結影音、錄像、立體合一的當代雕塑等都展現科技融合於藝術的成果。相較之下,繪畫藝術顯得單薄了些,但仍有其發揮的空間,即使如實再現一物或一景的模擬繪畫也存著廣闊的揮灑空間。如1970的『超級寫實』 (Photo – Realism) 畫家筆下都細膩如實的將描繪對象畫出,因實物已被創作者咀嚼與消化,再現的景物自相異於照片的寫實。如查克?克羅斯
(Chuck Close) 以放大自己為題材的自畫像,其表達的宗旨不再『細緻、驚人』的高超寫實功力,而是以如同攝影的真實探討繪畫與攝影的問題。說得更貼切就是,探討『人性』與『機械』,此是超級寫實 (Photo – Realism) 的『思想』核心。這正說明了繪畫藝術不被泯滅不是因為精湛的技巧,而是難能可貴的人類思想,亦即『觀念』,也因此點而清楚分出『畫畫』與『繪畫藝術』之界線。『畫畫』可以僅僅只抒發情緒、展現技巧,但『繪畫藝術』著重的是觀念的表達,這並不意味著『技巧』無用,而是,只有扎實的技巧與堅強的藝術觀念才能發揮『繪畫藝術』於淋漓盡致之境,這也是現當下諸多創作者對『力求技術』或『純觀念表達』的迷失。其實,當代藝術並沒有否定繪畫藝術的存在,只是,在電腦科技環繞下,它如何呈現、走向何處,才是藝術創作者須投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