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分类
Collected Works Category
最新评论 Latest comments
2011年文学书盘点
标签 Label:
分类 Classification: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作者陈庆港)是一部非虚构文学的杰作,写了甘肃、云南、山西、贵州4个省的14个偏僻乡村的农民家庭,讲述了车应堂、车换生、车虎生、郭霞翠、王实明、李子学、高发银、王天元、蒋传本、史银刚、李栓忠、李德元、王想来、翟益伟这14个家庭在21世纪头10年里的变化。时光快如闪电又慢如蜗牛,它走过的痕迹,一点点都印在了那14个家庭的生活里。10年间,这14个家庭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生老病死,他们顽强地生存、坚定地活着,他们在生活面前抗争、收获、溃败、欢欣,他们借债还钱、远走他乡,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家乡和外地、中国和世界的距离。在他们的内心里,有着什么样的愁闷和期盼?有着什么样的哀伤和呼唤?一幕幕日常生活景象的背后,又隐含着对人的命运、本性什么样的理解?对此,书中均有精细的、平实的呈现。可以说,这14个家庭是中国亿万农民的缩影,折射了时代、国家、三农、人生等诸多的色彩,作品朴实无华,又具有特别的品质。它就像一颗巨大的琥珀,将10年的时光固定在里面,那14个家庭,几十口人,在活动,在缓慢地向你走来,又缓慢地消失。从写法上说,作者的叙述语调娓娓道来,但却震撼人心。结构上,如同时光的轮回,季节的更替,采取了截面的方式,分为四章:第一章,夏天,2000年;第二章,秋天,2004年;第三章,冬天,2007年;第四章,春天,2010年。大地、人、时间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季节更替,造就了时光影像中人的生命。这是一部命运之书,土地之书,中国农民之书。这是一部饱含了深情的书,一部凝视之书,一部时间之书。10年,3600多天,在14个家庭里的演化,成就了这本书,也成就了中国人自己。
上海译文社在岁末出版的《托尔金的袍子》,我读得是妙趣横生。作者里奇是一个英国书贩子,他专门经营作家的首版书签名本。这个人本来是一个大学教授,偶然的机会在很短的时间里买卖了一套《狄更斯全集》,赚足了钱,于是辞去工作,专门经营旧书珍本书的买卖。可见,人为兴趣活着才是根本。这本书讲了20种首版签名本在里奇手上买卖的故事,它们都是在英语文学史上大放光芒的小说,比如《洛丽塔》、《蝇王》、《在路上》、《尤利西斯》、《儿子与情人》、《智慧的七根柱子》、《霍比特人》、《麦田里的守望者》、《动物庄园》、《故地重游》、《哈利波特》等等,这些也是我们很熟悉的、有中文译本的书。作者和很多当代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有交游,在买卖书的过程中,和这些作家发生了有趣的联系,有些故事甚至颇为“八卦”。比如,格林、戈尔丁、拉什迪、劳伦斯、塔特修斯、菲里普拉金、伊夫林沃等作家的个性:幽默、小气、偏狭和古怪,个个都有故事,作者讲得也有趣到了极点,这是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好长的时间里,我们感觉好像已经没有小说的先锋派了,那些老先锋,比如余华,早就依靠后来的白描赚大钱去了。实际上,这些年,小说的实验精神一直在那里,比如我曾经看到过的康赫的长篇小说《斯巴达》,以及薛忆沩的一些小说等等,依旧在文本结构、想象力空间和汉语的精微性上作出探索,不过因为小众的原因,被忽视得厉害。
新世界出版社去年底出版了一套“小说前沿文库”,一共10册,其中有些我看过电子文本,比如在《花城》当编辑的姚伟写的长篇小说《尼禄王》,差点发在我就职的人民文学杂志上。这部小说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小说家的锐气、想象力和对汉语的把握,也是新历史小说的一种写法,作者才华直逼尤瑟纳尔,他们对现代历史小说的理解和写作,都是令人钦佩的。在“小说前沿文库”中,还有霍香结的《地方性知识》,它表面上看是一本地理学意义上的地方志书,但实际上是作者虚构的关于“中国”的地方志想象。30多万字的篇幅,其表面扎实的学术性掩藏了内在的小说想象的阔大和锋芒,让人惊喜。
梦亦非的长篇《碧城书》是关于贵州一个鬼师家族几十年的经历,将人和城镇的历史结合在一起,给我们讲述了在边疆和僻壤之地,人和天地的关系。还有向祚铁的短篇小说集《武皇的汗血宝马》,13个短篇从现实、历史等方面展开书写和想象,显示了作家处理材料、把握现实的能力。其他诸如侯磊的长篇小说《还阳》,将北京的都城历史和对现实的比喻,与一个太监的生活纠结在一起,给我们描画了一个虚构中的城市:北京。贾平凹隆重推荐的小说《村庄疾病史》(作者张绍民),写的是当代中国人、当代“新农村人”的各种慢性疾病这个民族在表面的高歌猛进中,正在被慢性病缠绕,陷入衰亡的陷阱中。有些小说也显然在我的阅读经验之外,像杨典的《鬼斧集》、人与的《智慧国》,都是跨越文体的,很难说是小说、思想随笔还是什么模仿宗教文本的作品,但显示了人所能的,就是他所是的那种无畏的前行。汉语小说的实验精神依然存在,存在在年轻作家那里,存在于陌生人那里,存在于中国大地的缝隙里,有些作家顽强地掘进,将汉语小说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其边界都展现出来,并不断地预言着未来。(作者:邱华栋 为著名青中年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时间 Released time:2012/1/15 15:45:00 浏览 Browse(30170) | 评论Commen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