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艺术平面媒体的低谷期,却意外的迎来它的网络化或新媒体进化阶段。博客与论坛成了这一年的“新主角”和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传播利器,开启了无限可能的新的艺术话语空间,彻底有效的打破了按照少数人需求长期形成的低效率话语垄断。
09年令无数艺术网民感动的网络救助何路和汪瑶事件,到2010年艺术论坛出现空前爆棚极具娱乐精神的“画廊小姐”评选,以及岁末最令人感伤甚至愤慨的事:艺术区拆迁过程中艺术家遭遇罕见的血腥暴力,都从博客与论坛的通道即时的、动态的,更是互动的得以迅速传播。
从传统纸质艺术媒体可以知道中国艺术市场的骤然变化与温差;从网络新媒体可以捕捉到艺术最新的潮汛和话语权的更替。
2010年及未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在通往国际方向需要新的“身份证”,这完全有赖于中国艺术媒体的传播与塑造,也契合了艺术媒体从单一的平面化纸质媒介过渡到以网络为信息输送钮带的整合性传播平台的变化,同时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媒体传播正在发生新的大变局。
媒体求变,求新,求整合已大势所趋。而面临发展瓶颈的纸质媒体,如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在未来更先进的传媒理念框架下做出细分化类别的媒体模式与差异性的品质出来,并携手新媒体,对接它的未来,将格外引人想象。
艺术媒体新况
过去的2009年,艺术资讯互联网化以及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新的话语场空间时代已经初步到来,也共同框架了信息变化时代下艺术传播的新格局。
互联网带来艺术媒体的传播变局,这将是中国当代艺术传播三十年来最明显也是最深刻的一次变化,它将在未来的时间段影响到整个艺术生态的传播与深层次变化。
媒体手段的多样化,比如除了传统纸质媒介之外,艺术正迎来它更即时与互动的传播方式,如近些年先后兴起的网站(雅昌、艺术国际、99艺术)及博客、视频、论坛(如东方视觉嘿社会近期推出的“画廊小姐”活动备受网友关注、Art-Ba-Ba)、电子周刊(如由AMRC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编的《艺术市场周报》等为代表的电子周刊,目前大都以一周为时间单位,直接发送到用户的电子邮箱中)、手机短信平台(比如宋庄做展览活动,艺术促进会可提供短信服务,每条收费1毛——通过这个渠道,瞬间可以把展览的消息发给4000多名注册艺术家)、网络电台(《艺术聚合》2010年即将在798推出的网络电台FM798),以及《艺周刊》在未来的战略格局中推出“一报一网一刊”的立体整合传播主流框架平台等等。
艺术媒体之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将激烈上演。新一轮艺术媒体的变革直接指向综合性艺术门户网站或者主流大刊的定位,也说明了它们各自在未来的野心以及引发新一轮资源争夺的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大众传媒对专业类艺术媒体传播环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刺激和提升。随着当代艺术成为最受公众关注的领域之一,诸如搜狐文化、《新京报》、《北京青年报》、《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青年视觉》、《周末画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钱经》等都日益加大对其的常规版报道。此外,时尚集团麾下的众多刊物,如《时尚芭莎》携手艺术界力量成就“BAZAAR明星慈善夜”,《罗博报告》与艺术家合作推出重磅创意封面等。
随着传播管道的不断拓宽,读者越来越能够看到与听到关于艺术报道的多种视角度与声音,而不单只停留在学术判断的单一途径上——从10多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来看,单一的传播途径,很容易造成话语权垄断,新的传播环境更加有利于对于艺术在新条件下的多元化生成。
《艺术国际》网站总编吴鸿分析认为,2009年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草根性的言论对艺术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网站运营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监管”压力,近日吴鸿在自己的个人博客直接表达了浓郁的担忧。
虽然还远没到三分天下的定局,但艺术网络争夺是新一轮艺术媒体竞争的看点之一。而06年-08年是民营艺术媒体局部突然发达的黄金年份,但随着金融危机引发的艺术市场泡沫,也让民营艺术媒体失去了一个进一步壮大的外部环境。不难想象的景象是,随后一些投机性很强的媒体很难维续,甚至关门大吉。
另外,纸媒现在面临着困惑:一方面要研究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要研究网媒,怎样在网络上加大力度。
当然纸媒的弹性空间也是很大的,这与现阶段在定位、内容模式、发行渠道、读者群等关联环节存在的问题密不可分。
换句话说,中国真正好的能够在国际平台上竞争的艺术媒体还没有出现,而且这个市场仍然充满变数与想象力。
现在回过头看艺术媒体发展的时间进程,则显得非常戏剧化:2006是民营媒体开始激情上路燃烧的岁月;2007年是疯狂淘金之旅,也是浑水好摸鱼的年份;2008年上半年仍然高烧不退,下半年运营环境却风云骤变,艺术媒体迎来了自身的第一个冬天。
而2009年虽是艺术媒体颇感受挫的一年,但是仍然有以《艺周刊》、《艺术聚合》、《NO艺术》、《艺术经纬》等这样的媒体低调而强势挺进。
而早先经过两到三年时间市场激烈竞争中留下的《艺术财经》、《HI艺术》、《艺术与投资》、《艺术地图》们也在暗暗蓄势,寻找破局。
正所谓“流水的艺术家,铁打的媒体”,外界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2009年是一次艺术媒体“抄底”的好机会。
谁来为媒体买单?
据本刊记者的观察,经过这行业短短四年的激烈竞争,进入艺术媒体行业的门槛正在逐步提高,投机性的媒介生存率大都不到两年,短的则出了一期之后就没了音讯,也大有人在。
对近些年艺术媒体稍有所了解的同仁对之前的一桩“投资”记忆犹新:应该还记得一个“天”字为开头的杂志和网站,首次开辟了机场航班投放点,据称投了几百万,并没能一炮打响,勉强维持了几期,最后投资打了水漂。
据业内人透露给本刊记者的消息,2010年伊始至少有三家新的纸媒杂志又要迎来它们的创刊号。从2006年开始,平均每年以3到4本创刊速度介入艺术传播领域的媒体,95%都是自办性质的媒体,投资人或几乎白手起家,或投资成本在20-200万以内不等。
纸媒表面上热胀冷缩似的“式微”,却同时似乎带来了艺术网络媒介的梦幻开局,虽然盈利模式还有等挖掘,但经过一年来的低调煎熬,让先行者尝试到了方向性正确的悻幸。
艺术专业纸媒现阶段仍然作为艺术资源最重要的推动手段,也是网站内容的提供者之一,地位一时还无法撼动。但是投资人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艺术资源整个体量还是不够大,艺术有限的社会化程度,还不足以支撑地产、奢侈品以及消费品等方面的广告对接到这个平台里,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纸媒的进一步扩大。这也是艺术媒体操盘者们整体上的困惑。
特别在现金流回报上似乎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对任何一位投资人而言可能都是一种漫长的煎熬。
艺术媒体投资人的信心大都维系在6-10个月以内,期间如果看不到任何利好的消息,就可能会直接动摇到投资人的信心,带来的影响则是,一份媒体当初定下的核心方向可能就会改变,而疲命服务于想象中的“广告”。这也是艺术媒体普遍看上去商业味道很足的主因之一。
而网络媒体的兴起,和纸媒媒体同样遇到发展的一个制约型瓶颈,“谁来为媒体买单”?也成为凸显的问题。同时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如何能够突破艺术传播目前受制于广告压力,而显示艺术媒体更大的张力出来。
艺术媒体大变局
08年下半年开始,各种资金开始布局网络媒体,09年艺术网络框架初步形成,以雅昌、艺术国际、99艺术为三大门户为代表的第一轮竞争中“小女初长成”,经过多次改版与不断设置频道之后,形成了各自内容产品相对稳定的界面信息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以东方视觉嘿社会、Art-Ba-Ba以及《艺术聚合》推出蜂讯的论坛,加上艺术国际和雅昌等博客,构筑了艺术网民新表达的即时平台,也预示着网络艺术生态的形成,本刊则在第23期题为《艺术网民:我要我的话语权》一文作了深入报道。
而一直苦于在小圈子里挣扎的艺术专业类媒体,终于在这个时间点上契合了大众媒体传播的方向。
2008年之前是艺术平面媒体的天下,09年之后这个局面彻底被扭转。以下三个艺术媒体各自定位与内容优势都使得它们能够在第一轮艺术网络媒体竞赛中跑进了第一方阵:
雅昌艺术网仍然凭借它的综合信息,特别是拍卖数据的信息成为领跑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交艺网的上线,这是09年最明显的一个艺术电子商务的全面尝试,之前嘉德在线就一直在做在线艺术家拍卖。
2009年艺术国际抢先一步强势助推的上万个博客群(它的头条部分基本来源网友的博客内容),给艺术界直接带动了一种艺术网民的话语开放,很多话题由此引发,比如由网站活跃的博友联合发起的救助何路和汪瑶都令人印象深刻。
99艺术网崛起于趋于海量与快速报道的新闻化定位,它的现场视频令人影响深刻。更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站将大文化与视觉的编辑视野带进了艺术传播领域,这对艺术未来的传播方向来看,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此外,当然还有无数种网络空间都在不同方向传播和汇聚各种艺术的信息,这或将继续给2010年的艺术界带来一种更技术化的艺术传播空间与渠道。
有一点值得注意,艺术传播手段上现在是相对比较丰富,但要注意同质传播的倾向特别严重,现阶段重复与低劣的信息传播的现象极为突出。
新介入的投资人显然注意到这个问题,比如《艺术聚合》出版人兼主编鲁大荒认为,他们现在要做的媒体平台是一个全新的模式:艺术媒体的展示中心在798,一个公共的阅读空间+Media Center的概念。
2010年有迹象显示,将有更多的“热钱”战略性的投向艺术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也将在21世纪10年代,竞争更加激烈,第一轮形成网络艺术媒体第一方队的格局也会瞬间变化。
这种悄然而又迅速的变局,注定将改写未来艺术传播结构的变化。之前艺术传播的结构非常单一和封闭,2005年由于当代艺术的突然走红,而刺激了民营艺术媒体的兴起。
艺术网络媒体的兴起,一手联手更多纸质艺术媒体,服务内容,更刺激了传统媒介运作模式的变化。
2010年艺术媒体从专业走向大众,从小圈子走向更广泛大圈,从自身的弱性走向强势传播或成为趋势或迈出关键的一步。相较于20年前的艺术传播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那些曾经影响过前面整整一两代人的艺术媒体正在褪色,它们已经无力承担新的传播方向。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需要艺术媒体的“新人”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整合更新的媒介手段,继续推动艺术的有效传播,甚至有朝一日可以立足于国际传播平台。
从06年开始艺术媒体出现了相当关键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新进入艺术领域的媒体人带来了全新的媒体编辑理念,很多媒体从业人员都从大众媒体分流过来。
这些具有先进编辑理念的从业人员对于挖掘与策划艺术选择的能力,报道角度的设定以及操作的方法更符合大众化媒体的趋势,而不单定位在原有的学术性这个单点上。
艺术媒体在这块寸土上经过这四年中无形的“厮杀”,也将艺术的报道领域与方向划分出来,触及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如新闻资讯、财经,收藏,投资,娱乐,时尚,生活等等,也在这个时间上越来越细分化与精确定位的艺术媒体也渐次浮出水面。
当然,艺术媒体淘汰阶段才刚刚开始,最残酷的竞争阶段还没来,新进入者仍然有很多机会点胜出,在未来的媒体大战中赢得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网络上很多讨论艺术媒体动态的文章,但还是集中在八十年代左右那几本杂志,而没有考察现阶段媒体的变化。
国际化的方向与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两年前本人曾安排有关人员与包括《ART FORUM》在内的国际著名艺术杂志商议合作事宜,但均未果。
事实上,2009年12月据ARTNET网站中国孙宁对本刊透露,ARTNET的投资人早些年也专程来到北京与雅昌艺术网有过一次试探性的接触,这次不被圈内人所知的“密谈”,却几乎指向了“收购”这个终极问题,最后也是没有下文。
具备国际影响力、内容品质以及稳定性强的艺术媒体,仍然是著名艺术机构首选。国内碧堂画廊原副总经理就曾向当时本人所在媒体表示,他们画廊投放广告是首先选择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媒体,当年其老板高调投放几十万《ART FORUM》还成为一大新闻。原TOM美术同盟主编李道柳曾将宝马的广告介绍给国内的艺术杂志,最后也不了了之。
更值得注意的是,尤伦斯艺术中心在开幕时广告投放选择的媒体是国内最有名的时尚视觉杂志——《青年视觉》,而不是国内专业的艺术媒体。
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国内艺术纸质媒体仍然有很多功课要做。摆在这个行业的问题是,如何做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性,又能放眼于国际,这将是未来的选择,也是现在这个领域从业者的一个动力方向。
《艺周刊》出品人、资深传媒人孙玺祥认为,艺术纸质媒体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策展人或批评家主持的,则很容易成为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建立垄断话语权的阵地;二是画廊机构背景办的媒体,用意则在推广其旗下的艺术家,无法做到公正;三是艺术家个体办的杂志,很难回避宣传自己艺术作品的嫌疑。
“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的现象,在艺术媒体圈非常严重。而如何真正做到公正、公平、独立,正是来自艺术界圈的质疑。越来越多人对艺术媒体的现状失望,艺术媒体的传播环境也不容乐观,更多人已经在有意的利用媒介,这将是未来能否释放出更多艺术新力量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值得从业人员深刻反思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老牌艺术杂志《当代美术家》则首次代表了中国艺术专业媒体亮相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开启了国内艺术媒体通向国际化之路的积极信号。
关于国际化的努力,这里还有一个积极尝试但未获成功的故事可讲:08年从美国人回来的著名艺术投资人黄药充满激情的投资了当时《红艺术》的国际版,最初的定位就是向西方美术馆、博览馆、大学等机构推广来自中国本土的艺术杂志,做成学术定位上类似于《美国艺术》中国版。
筹备了三个月之后,中国人自己推出第一本主推国内当代艺术全英文艺术杂志(双月刊),遗憾的是在国际化的操作过程中,由于不熟悉国际艺术媒体运营环境等问题,在推出第一期之后也就此无期限的搁置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