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戏剧已经结冰;2011年冬天仍旧没有过去。如果我们要在这个冬天用一个作品来表示,这部作品《伊凡诺夫》:苦闷是唯一的主题。这一苦闷的主题不仅表现在市场的冷漠,更表现在创作的平淡,已经让观众失去了信心。
【舞台】创作平淡,市场进入严冬期
今年,戏剧苦闷的原因是2010年市场不景气的延续。从那一年开始,过度开发的戏剧市场已经呈现出疲态,但那一年仍旧有很多我们难以忘怀的作品,比如林兆华的《老舍五则》,田沁鑫的《四世同堂》,孟京辉的《柔软》,三位导演一直处于创作话题之中。谁都以为2011年戏剧会挺过去,重新焕发,然而市场的低迷是有惯性的。民营戏剧在喜剧类型上的过度释放,并未抓住机会提升品质,丧失了一次整体蜕变的机遇,2008年的小剧场热之后再也没有提供更高质量的作品;观众成长了起来了,低级笑话已经无法打动他们。雷子乐辱骂观众事件,就是一次观众与创作者的正面交锋。
然而创作者仍旧没有醒悟,一边忽悠观众进剧场,一边在排练场里骂观众傻。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像孟京辉和田沁鑫这样以前在戏剧探索方面一直不错的导演,纷纷进入商业性质的小剧场话剧,一个捧出《罗密欧&朱丽叶》,一个奉上《夜店之天生绝配》。尝试商业类型上的突破无可厚非,以牺牲掉小剧场的实验性,降低导演作品的艺术含量为代价,得不偿失。再加上何念与彭浩翔的侵权口水战,让2011年的戏剧更多了创作之外的一些话题。倒是赖声川和林兆华的作品在戏剧商业大潮中给我们不少启示——好的故事、专业的制作,永远必不可少。
幸好,还有一些尚未著名的年轻导演,一直没放弃梦想放弃艺术,让我们仍然在严冬里感受到一些温暖。2011年,青年导演赵淼的三拓旗15年了,他的坚守也让肢体戏剧有了小小的积淀;2011年中国戏剧人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与同样年轻的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共建戏剧语言;2011年决定回国做戏剧的圈外人张南第一个作品《伽利略》让我们重新领略了戏剧文学的魅力——重回文本至少已经成为一个话题。2011年,越来越多的戏剧人通过愈加成熟的青戏节,勇敢地表达自己。2011年,寒冬里仍旧有些夜行的人们,温暖着我们的夜。
不过,倾国家之力进行创作的大剧院,在这一年交出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单,不论是引进作品,还是自创歌剧,都显示了它作为一个国家场馆的实力。而《托斯卡》的成功,也为中国制作高水平歌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84年11月,表演工作坊成立,那是台湾戏剧表演匮乏剧团极度稀少的年代。将近30年过去了,被《亚洲周刊》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的赖声川在2011年带来了他的全新作品《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与此同时,今年《宝岛一村》也在大陆三度巡演。在赖声川的作品中,观众的情感需求总是很准确地得到满足和释放,而作品背后导演对创作和观众的真诚。
赖声川在导演艺术上的成就和在商业戏剧上的成功,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佩。
回顾:用真实经验突破剧本创作
新京报:2011年你的新剧《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上演,这部剧也是难得一见的带有你个人自传性质的作品,这对你来说算是一个突破吗?
赖声川:对,我一向不是个用自己经验写戏的人,拿自己真实经验写剧本算很大突破。“相声系列”从1985年开始做,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这个作品号称相声,实际更像一个对话,是相声在回归单纯,探讨人生。其实做戏可以是很简单的东西,两个人喝喝咖啡,讲两个小时。这个戏也没有那么真实地为观众呈现出我的经验,我还是有掩饰,我的旅游经验掩饰在戏剧的背后。今后也是,有很多细节会精心处理,很多元素还是会被改造为戏服务。
新京报:《宝岛一村》(以下简称《宝岛》)2011年也第三次来京演出,依然受到了很大的欢迎,对于这么一部“长热剧”,你认为《宝岛》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赖声川:《宝岛》是特别的,三度大陆巡回演出,观众依旧喜欢,剧组依旧是这么好的状态,一年演一百多场,不容易。我们今年最后一场在合肥演,谢幕时集合所有演员在台上,有一个简单的仪式,感恩。在台上我说,明天早上我们所有人坐飞机回台北,但是戏中所有的人不可能搭飞机回家了,感谢他们。对演员说,未来回想起来,《宝岛》已经超过了戏剧,也不能说它是历史学、社会学,它都是,但都超过了。肉麻一点说,它是两岸的桥梁——实际上不止,它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桥梁。
创作:导演本来就该抽掉自己
新京报:你的戏剧有一个很大的共通性,就是导演的表达意图和观众的情感需求,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这方面你有什么特别的体会吗?
赖声川:《宝岛》第一次来北京演出的时候,后台有同业来看,就很赞叹说,这个戏你自己把你自己抽掉了。其实对我来讲,这个问题很奇怪,作为导演,我本来就不应该在里面,这对我来讲是自然的。这同时也是很难做到的,会有矛盾。我们要全心放在观众身上,但做戏的时候不能想观众,只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但要真诚。不是说大陆艺术家不真诚,只是在学习做一个导演编剧的过程中,真诚会被一些技巧取代。
新京报:大陆的戏剧你看得多吗?
赖声川:看到不多,最近看到的就是《四世同堂》。我跟田导(田沁鑫)说,这部戏很有观众缘,观众一定喜欢,但这个戏也很困难,原著那么多容量,在编剧手法的选材上也会有很多取舍。
新京报:从早期的林青霞到黄磊、谢娜等演员,你在戏中对明星的运用一直很成功,你认为找明星演话剧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赖声川:只有一个原则,无论多大的明星必须能胜任这个角色。比如我当初选择何炅、谢娜,产生了完全意外的媒体质问,但我看到演员的潜能。喜剧在中国话剧中本来就不强,我在何炅、谢娜的综艺节目中看到一种节奏,接近我想要的喜剧的质感。其实这件事也很简单,就是选择明星的时候看动机,选这个明星的目的是什么,全部为了票房很容易创造出一个不搭调的状态。我和明星合作会体谅他们的处境,他们是个腕儿,要维持他们的声望,我要帮助他们。如果章子怡要合作,有导演跟她说,你要从扫地学习做一个剧场人。我不会这样,我会尊敬她作为一个明星本身带来的经验,所以要从尊敬开始。
新京报:我们看到林青霞在2011年出新书的时候,在台湾也特别请到了你和她同台,是不是当时也有很多感触?
赖声川:我很开心。林青霞作为一个超级巨星,出道太早,有点自我定位不明确,走到一个点有些犹豫。她现在变成一个作家,文章写得也不错,成为了一个很自信的人,现在能给很多人帮助,我特别感动和骄傲。林青霞的变化蛮大的,演《暗恋桃花源》对她是个特别的突破,之前她没有演过话剧也没有过训练,要跟我们这样的阵容一起,其实很可怕的。她看到我们的包容,她进步很快,那也是观众第一次在现场听到她的声音。
新京报:2011年你还开创了导演编剧创意学习班。你自己也说过,创意是很难教的一门课,难度在哪里?
赖声川:创意很难教,但能教。难在于不是读多少书就能学会,要花很多内在的工夫来做功课,内在提出很多疑问。一般人不会自己问自己,很多艺术家到了一个点开始问,这个时候就是他提升自己或者崩溃的时候。我自己这么多年看到虽然已经有很多编剧导演的书,但我的工作方式和别人不一样,有一些独特的经验可以传给后面的人,我自己也是老师,我会知道实践者和讲课之间的距离。
展望:《十三角关系》再演
新京报:2012年你有什么工作新计划?
赖声川:我会带来一部新作《十三角关系》,是一部喜剧,大概在三月演出,谢娜、宋少卿主演。这是一部很疯狂的喜剧,我的观众都了解,我的喜剧好笑到一个点都会有冷酷的地方。这个戏是台湾真实的公众人物的三角恋爱——三个名人故事改编的喜剧,探讨的是感情婚姻事业子女。夫妻俩一个是台湾立法委员,一个是台湾名嘴,第三者是金融名人,太太以前在电台主持节目,教别人如何应对婚姻变故。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外遇之后,觉得一哭二闹三上吊太一般了,要向第三者学习。这个戏1999年在台北演过,以后就没再演了。
新京报:为什么现在想重新演这部戏?
赖声川:喜剧让人有轻松感,而且婚姻家庭题材很多戏也在做,我想可以在《十三角关系》中加入我的观点。很多人告诉我,这是一种不可承受的轻,我想表现一种重,一种荒谬的东西。
2011年成绩
《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首演;《宝岛一村》三度大陆巡演;开办导演编剧创意学习班
2012年计划
喜剧《十三角关系》重演
2011年,无论是国家院团还是民营演出团队都主打品牌战略,但效果并不明显。反观引进剧和经典剧重演,大多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国内原创作品则喜忧参半。
凯文·史派西和《理查三世》成员在去年年底为中国观众奉上了一场表演盛宴。
《理查三世》《无病呻吟》《妈妈咪呀》以及北京人艺根据日本经典作品改编的《喜剧的忧伤》,均大获成功。高质量的演出一方面提高了观众的审美品位,另一方面也让国内的创作者压力增大。整体来看,外国戏的风头还是盖过了国内导演的噱头。以往稀有的“洋快餐”,如今成了可口的主菜,国内演出界却生产了很多“垃圾食品”。
政策的利好消息应该算是最为鼓舞人心的好事,那么创作的心态是否也备受鼓舞呢?林兆华去年底发问“戏剧到底是什么”,其实真正的创作者心里都有明镜,而投机者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1 话剧《理查三世》
时间:2011年11月11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介绍:《理查三世》由莎士比亚同名作品改编而成。此次新版耗时三年,由奥斯卡导演萨姆·门德斯联手凯文·史派西制作,是两位巨星首次舞台合作,更是美国布鲁克林音乐学院、英国老维克剧院与尼尔大街制作公司合作组成的“横贯计划”的谢幕大戏,去年6月18日在英国老维克剧院首演,11月莅临北京,让中国观众首次近距离欣赏到奥斯卡影帝的现场表演。
顾问点评:该剧展现了优良国际主流制作的风骨:不媚俗,不矫情,也不追求过多形式的怪诞;它看重的是以简洁与精炼,在现代语境中讲好莎士比亚的故事。“低调的奢华”用在《理查三世》这儿,恰如其分。
口述:陶子
2 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时间:2011年11月21日至12月18日
地点:首都剧场
介绍:2011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主题为“戏剧到底是什么”。林兆华带来四部作品,两部新作《伊凡诺夫》《命若琴弦》,两部旧作《老舍五则》《建筑大师》以及邀请四部外国佳作。更引人瞩目的是,此次邀请展还有两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出,包括国宝级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的专场演出,以及天津传世鼓曲演唱会。
顾问点评:搞戏剧的人要清楚,不管什么体裁都不能太多,观众是会疲倦的。就像如今低俗戏泛滥。可是观众想看更深刻,能触及人灵魂的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口述:林克欢
3 话剧《无病呻吟》
时间:2011年10月27日至29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介绍:作为莫里哀的最后一部作品和法兰西戏剧院的看家剧目,此版极大地保持了法国文学的纯正性与经典性,台词一字不改。而剧中主角阿尔冈所用的道具椅,几乎完全重现了当年莫里哀演绎此剧的原貌。
顾问点评:简单的两块白布建立了幕与幕之间的关系。舞台上阿尔冈的那把椅子,既是多功能的,也是考究的,那考究中既带着文化底气,也带着欧洲式的傲慢。导演就是如此暗示了这样一个舞台的整体氛围。但他并不多走一步,让场面变得不可收拾,往着流俗的方向偏转。
口述:陶子
4 话剧《喜剧的忧伤》
时间:2011年7月21日至8月9日
地点:首都剧场
介绍:由陈道明、何冰主演的《喜剧的忧伤》改编自日本知名编剧三谷幸喜的作品《笑的大学》,导演徐昂虽然只是北京人艺的年轻导演,但对该剧的本土化移植很成功。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话剧18场演出票房总计437万元,刷新了人艺60年的历史纪录。
顾问点评:《喜剧的忧伤》是借助精巧的谋篇布局,书写人和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话剧。该剧在优美的舞台调度之下,精致、准确而又悄无声息地展现了作者的意图。舞台上的陈道明和何冰用张弛有度的明快节奏以及细腻精准的舞台表现,成就了这样一部特殊的喜剧——一部在“爆笑”之下,藏匿着太多微妙的喜剧。
口述:陶子
5 柏林爱乐乐团音乐会
时间:2011年11月10日、11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介绍:由英国指挥大师西蒙·拉特率领有着“无冕之王”之称的柏林爱乐的进京,无疑是2011年古典乐迷的最大的福音。此次演出,128人的豪华阵容,带来的是布鲁克纳和马勒两位作曲大家的第九交响曲,使得北京与世界同步聆听到了大师作品。
顾问点评:无论有多少支世界顶尖交响乐团造访过中国,但这支乐坛无冕之王的第三度访华还是那样与众不同。也许有朝一日,马勒会成为下一个审美年代的贝多芬,待到那时,拉特也许会成为柏林爱乐在新世纪最理想的舵手,其实,拉特和他的乐团正在按此思路书写历史。
屈中恒和冯翊纲在《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表演的很多段子都来自赖声川的亲身经历。
6 歌剧《托斯卡》
时间:2011年5月12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介绍:普契尼经典名作《托斯卡》是2011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推出的自制大戏,也是向当今世界歌剧最高水平看齐的作品。集合国际顶级主创团队组建的“群英会”,打造了一个恢弘庞大、震撼人心的舞台视觉。尤其第三幕开场,一座手持长剑、双翅展开的巨型天使像呈现在舞台后方,如电影镜头般的景象已成经典。德国女高音妮可拉·拜勒·卡尔波内等国际阵容的演出也是细腻之极。
顾问点评:《托斯卡》是继《茶花女》后中国舞台上又一部世界一流水平的自制歌剧。从台前到幕后,更不用说剧目本身从原著到作曲到故事发生地,均不受国别的限制。这一版最精彩之处,是几个场景的华丽变换,而没有一丝炫耀剧院硬件的幼稚,一切为故事和音乐服务,每一处布景的移动均提升了戏剧张力。《托斯卡》同时满足了内行和外行所需,内行从视觉与音乐的重新结合中得到新收获,外行也可以体验到一次丝丝入扣的音乐和戏剧之旅。
口述:周黎明
7 话剧《在西厢》
时间:2011年8月10日至14日
地点:保利剧院
介绍:《在西厢》是香港导演林奕华继《水浒传》《西游记》后,第三次从古典文学名著出发创作的舞台剧。延续以往将经典文学与当代结合的特点,这次林奕华借了《西厢记》的壳,解读现代人的欲望和困惑。剧中既有古典的写照,也为现实的映射。除了刘若英饰演现代版红娘,林奕华多年的合作伙伴、台湾千面型男王耀庆在剧中饰演张生。
顾问点评:《在西厢》对炫目的世态、纠结的情感体味很细、挖掘很深,整个舞台呈现十分精致讲究,显得有格调,有品位,有文化。其实林奕华包括赖声川,给我的启发是他们所处社会的商业化程度比我们高得多,而他们是如何理解戏剧的商业化?他们怎么追求内容格调和制作品质?!就像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中难再看到假冒伪劣产品,我们“初级阶段”的娱乐戏剧中却充满了原始积累的粗野和唯利是图的浅薄。
口述:王晓鹰
8 相声剧《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
时间:2011年8月5日至8月7日
地点:保利剧院
介绍:本剧是表演工作坊“相声系列”的第七部作品。赖声川1985年推出相声系列首个作品《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即掀起相声剧潮流。《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是延续相声剧架构,并带有赖声川个人经验的作品,所以由冯翊纲扮演的“六星级旅客”和屈中恒扮演的“背包客”也可以看做是赖声川的分身。
顾问点评:赖声川是理性的导演,他像解数学题一样对待作品,每个包袱都不会落空又能触到观众软肋,找到共鸣点,在保持悲剧核心的同时又能完成喜剧的表象。
口述:段嵘
9 舞蹈《波莱罗之夜》
时间:2011年10月15日、16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介绍:由编舞大师贝嘉一手建立的瑞士贝嘉芭蕾舞团,此次带来的是一场集结三部新老作品的精品荟萃。除了《狄奥尼索斯》《波莱罗之夜》外,《鸟飞处》更是世界首演。其中结合了希腊、中东、亚洲元素的《狄奥尼索斯》是第一次在中国演出。《波莱罗之夜》则是贝嘉早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顾问点评:《波莱罗之夜》延续了酒吧餐桌上跳舞的习俗,安排40名男子群舞,从分批起身到蜂拥而上,将欲望表现到极点。虽然贝嘉已去世四年,但精神犹在。
口述:欧建平
10 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时间:2011年9月
地点:蜂巢剧场等
介绍:第四届北京国际青戏节共有57部中外作品上演,从数量和质量上,已成长为具有国际化规模的戏剧盛会。本届除了多个极具性格的国际级独立艺术团体外,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也带来了6部小戏。国内部分,演出作品数量达到34部。既有中国年轻导演的新人新作,也有国外优秀小剧场作品,还有根据经典作品改编的大师致敬作品等。
顾问点评:本届青戏节注重“国际视野与中国表达”。国际视野是指加强国际交往,带来阿维尼翁的几部小戏各有特色,虽不是大制作,但活跃了创造力。相对而言,中国表达的探索做得有些欠缺,其实中国元素的关键是要用对。比如林兆华的《老舍五则》,气定神闲地将中国的审美韵味植入现代舞台上,中国年轻导演还没有这样的功力,而且也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膨胀而膨胀。总的来说今年青戏节较以往有所进步,国际视野更开放,表达的自信也更强硬。
2011年入选“最艺术”特刊的剧场,既有国家大剧院这样实力强劲的必选场馆,也有东宫影剧院这样的后起之秀。在评判标准上,除了剧目质量、场馆配套设施、服务态度以外,剧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成为入选标准之一。而即将拆除的国家话剧院帽儿胡同小剧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入选十大场馆,那里凝结了太多人的记忆。
1 国家大剧院
演出场次:约900场
观众人数:175万人次
入选理由:经过四年的运营,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演出领域的航母单位。形成了新春、夏季、秋季三大演出季和院庆演出周的全年演出设计,并拥有“中国交响乐之春”“五月音乐节”“国家大剧院歌剧节”“漫步经典音乐会”等多个演出品牌,还推出一系列自制剧目。此外,在艺术普及与传播以及培养新人新作上也颇有成效。
2012年展望:歌剧季、舞蹈季、音乐节都将继续。将一如既往推出一批中国原创歌剧,还将第一次举办舞蹈节。“2012国际钢琴系列”也将成为贯穿全年的重点。
2 保利剧院
演出场次:245场
观众人数:25万人次
入选理由:采取与名导名团合作的方式推出演出季等活动,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和票房。剧场配套设施完善,员工素质较高。
2012年展望:依旧与赖声川、林奕华、孟京辉等导演合作,推出精品剧目。
3 世纪剧院
演出场次:288场
观众人数:43万人次
入选理由:也许是地理位置的问题,世纪剧院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但去年夏天,因为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80场的驻演,世纪剧院被打造成了阳光明媚、蔚蓝清新的希腊海岛,人气迅速升温,也引爆演出市场话题。
2012年展望:亚洲联创已经在筹备第二部中文版音乐剧《猫》,是否继续与世纪剧院合作,把这里打造成“猫窝”,让人拭目以待。
4 东宫影剧院
演出场次:55场
观众人数:2.2万人次
入选理由:虽然去年10月才开始正式营业,但在为期两个月的开幕演出季中,吸引来林兆华、航程、濮存昕等专业戏剧人的加盟,是一座有文化有品位的新型剧场。
2012年展望:继续与林兆华等导演合作上演有品质的艺术作品。
5 国家话剧院帽儿胡同小剧场
经营时间:18年
观众人数:无法统计
入选理由:去年初,地安门外大街帽儿胡同甲45号墙壁上,大大的拆字引起热议。那里除了有国话的办公楼,还是京城第一家小剧场国话小剧场的所在地,曾上演过诸多优秀作品,开创了全国的小剧场运动,也走出了许多著名导演与活跃在演艺界的一线明星。
2012年展望:实力雄厚的国家话剧院在广安门外得以新生。相信通过剧院和艺术家的努力,新的国话大剧场和小剧场会继续续写历史,让那里成为北京新的戏剧地标。
2011年一头一尾的两个负面新闻搅得戏剧圈和娱乐圈一样热闹。一个是导演彭浩翔与何念的口水战,再一个是民营团体“雷子乐笑工厂”的骂观众事件。国家对于戏剧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中国戏剧人集体走出国门展现水平,也说明从业者并非素质都很低。岁末年初,有时间打口水仗不如学学中文版《妈妈咪呀》,把理想付诸实践。
1 何念彭浩翔侵权口水仗
2011年初,彭浩翔在网上斥责何念的话剧《撒娇女王》剽窃其电影剧本《会撒娇的女人最好命》的故事创意,言语中伴有过激言论。很快,事件升级,双方互发律师函,决定用法律途径来解决。几个月后,何念宣布诉彭浩翔名誉侵权,索赔10万元。2011年年底,案件开庭审理,双方均拒绝调解,目前正在等候法院裁决。
2 “雷子乐”辱骂观众
2011年11月底,观众“枪枪方方”观看雷子乐笑工厂剧目并在微博发表批评言论,遭到雷子乐创始人张成晓勇及其同事、朋友的轮番辱骂,言语污秽。“枪枪方方”在网上公布事件始末,引来大量围观和质询。这场风波很快在张成晓勇的公开道歉信中平息。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张成晓勇等人的行为虽然只是个人素质问题,但也是这些年小剧场整体萧条的变异反应;该事件也给所有人敲响警钟,即对民间戏剧要有包容性,但也要和“非戏剧”的团队及个人做理性切割。
3 东西城打造剧场群
2011年10月末,东城区、西城区宣布,未来5年将在天坛公园两翼打造一个规模庞大的演艺区,新建、改造剧场多达60多所。其中东城区将利用龙潭公园等地条件,打造“园林式演艺聚集区”。而西城则将充分利用民俗特色,发展天桥演艺区。两大剧场群的建成势必给演出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4 中国戏剧走进阿维尼翁
2011年7月8日至31日,由孟京辉带队的中国代表团的6部中国当代戏剧作品,以固定剧场驻演的形式在世界最大戏剧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亮相。此活动是中国当代戏剧作品走向欧洲舞台的重要一步,展示了中国青年戏剧人的精神风貌。
5 中文版《妈妈咪呀》破冰
在音乐剧市场不景气的当下,中文版《妈妈咪呀》2011年8月起在世纪剧院史无前例一连驻演了80场,票房达2900多万元。该剧是首部通过“购买版权、中国制造”方式运作的世界经典音乐剧,它的成功,让许多业内人士把2011年称作“中国音乐剧元年”。
说新锐,不只是戏剧本身。我认为自己不光在做戏剧,还在做剧团,15年做一件事情,这很独特。一个剧团的成功比一部戏的成功更让我感到骄傲。
15年后,我发现很多以前不信的东西我信了,将信将疑的东西我更加信了。很难想象,15年前想的事情15年后还在坚持,我认为这不是保守,也不是传统,这应该算新锐吧。
去年戏剧圈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依旧不多,星星点点之中,青年导演赵淼率领其团队探索肢体剧的执著更显可贵。32岁的赵淼带领民间戏剧团体“三拓旗”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我们把“新锐艺术家”的头衔颁给他,一是因为这一年,他和“三拓旗”大胆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戏剧季;二是让更多人看到,在娱乐当道、金钱至上的当下,“80一代”戏剧人里也有不为金钱诱惑、执著于探索和研究的文艺青年。
【人物名片】
赵淼 现为中国戏曲学院讲师。民间团体“三拓旗”剧社创始人。参与过张扬影视作品,合作演员包括高圆圆、李冰冰等人,曾离成名仅一步之遥,却选择走上戏剧道路。15年来专心探索肢体剧,至今已创作了25部戏剧作品。
■ 2011成绩单
《三拓旗1,2,3戏剧季》(两个半月,近50场演出);2011北京国际青戏节参展作品《九种时刻》;儿童剧《八尾猫传奇》
■ 2012计划
三四部新戏,尝试带领“三拓旗”走出国门
新京报:做了15年戏,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部?
赵淼:没有,每部戏都有缺点。很多人说这几年我的戏都有雷同之处,我也知道,但这是我创作的一个阶段,我希望复制之前的结构,因为我有很多没有明白的问题。肢体剧主要是靠肢体表达,不像普通戏剧能把一个戏不断地改,只能重新创作。我希望我的戏剧不是简单的样式上的变化,而是内涵与观念的变化。
新京报:如今话剧界的年轻创作者普遍越来越没有情怀,你怎么看?
赵淼:因为每排完一个戏就丢到市场上,都还没想好自己想要什么。成名谁都想过,但总要给自己一个挑战,如果在这个行业里以自己的方式赚到钱,就会很骄傲,如果用大家鄙视的方式赚钱,自己都不好意思说。
新京报:有时候有了情怀就接不着地气了。去年“筷子兄弟”入选新锐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既有情怀又接地气也是原因之一。
赵淼:我觉得有情怀和接地气并不冲突。这是内涵问题,而不是形式问题。
筷子兄弟那是影视作品,属于大众传播,但戏剧是小众传媒,放在网络和影视中传播就很扯。比如赖声川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我觉得很好,但上了春晚就变了味,因为选了一个错误的媒介。戏剧需要抽离,用最陌生的方式来表达,而不能找一个最靠近生活的方式,那样不如去看生活。
新京报:你们举办戏剧季是很多戏剧团体都想做的事,接下来是什么目标?
赵淼:首先是走出国门,今年计划在亚太国家转一转;其次,每年出一部风格化的戏剧作品;整合团队,做成品牌类的演出。我的目标是明年能在国外演出100场,现在我们每年有100场戏在全国上演,而且没拿过政府一分钱。我觉得到了去国外交流、扩展眼界的时候了。
我们想引导投资。既然要拉投资,自然需要做商业,可我希望做成有智慧、有品牌的商业剧。现在戏剧界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总强调市场,等于跨过了一步,去谈怎样赚钱、怎样卖票。其实应该退一步,从创作开始,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呈现,然后再采用市场运营的方式去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