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才能言顺。但有评论者指出,“民间春晚”还是“山寨春晚”,名字并不重要,问题在于草根春晚似乎越来越不是草根所希望的春晚了。被正统“招安”、被资金“收买”,没有了跃跃欲试的勇气和令人兴奋的火药味,草根春晚当初那份“向央视春晚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的激情还会继续燃烧吗?
“春晚”二字就是一棵摇钱树
2009年春节,川籍“北漂”老孟挑头叫板央视的“山寨春晚”成了年度最具话题性的一个文化事件。2010年春节,喜欢挑战的老孟将卷土重来。与上次不同的是,包括元旦3天的选秀在内都有文化公司力挺,老孟在前台张罗,办公场地、演出场所及演艺人员的相关费用则有赞助公司兜底儿“埋单”。
据悉,此次民间春晚费用预计近百万元,老孟自信地认为今年亏本的可能性不大,“赚个100万有可能”。对于网友“圈钱”的质疑,他也很坦然:“要办活动,要拉赞助,就回避不了钱”,他还表示“关于钱的事,欢迎网友监督”。
在很多人看来,“春晚”两个字就是一棵摇钱树。从2008年开始,在观众对央视春晚越来越高的抱怨声中,“山寨春晚”、“北漂春晚”、“酱油春晚”等像老孟这样的“非正规军”推出的各类草根春晚,打着“百姓的晚会,你我的舞台”、“北漂大舞台,有梦你就来”诸如此类的招牌一拥而上。
只是,草根春晚也要走商业路线了,这让人怀疑,组织者若是为自己谋利,还有多少草根性可言?
老孟说他理解的“山寨”是野生的意思,或者自生自灭,或者成长壮大,“我做这个事的目的在于多给观众一个选择机会,央视是大鱼大肉,我们这是一盘泡菜。”
话虽如此,但他并不甘心“民间春晚”只在网络上热闹,“上电视很难,得看有关部门是否网开一面了。不过我们也在努力沟通中,没把握,但有希望。”但有网友认为,网络是一个草根性的传播平台,这类草根春晚放在网络上不正是实至名归吗,干吗非上电视台?
商业化的春晚不再具有独立性?
“北漂的朋友,不要再为那些歌颂别人的春晚充当微不足道的观众了,不要再傻乎乎地浪费自己廉价的掌声和欢呼了,来吧,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闪亮登场吧!”
就在老孟拿着“准生证”跟电视台“死磕”时,北漂春晚总策划石文军已经揭竿而起,把吸引眼球的砝码压在了“反映外地人在京的酸甜苦辣”上。
2009年12月21日是北漂文化网开通的第一天,已有百余人通过网络或电话报送节目,“北漂族”争相献计献策,表达自己热爱和关注“北漂春晚”的心情。
做过军乐团指挥的石文军,在与朋友谈起自己这些年在北京打拼的经历时,萌发了要为“北漂族”办一台春晚的念头。不过在他看来,吵闹着的欢乐不好玩,那些没有结局的“草根行为”也好像有点较劲,不免有哗众取宠的嫌疑。
“我们不想跟央视春晚叫板,只想反映北漂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石文军这样描述他理想中的“北漂春晚”:“不要形式的限制,不要刻意的渲染,但我们一定要有真正意义的狂欢,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真情。”
拒绝商业运作的还有“国学春晚”。继2008年年底为规避娱乐作秀嫌疑而叫停一台“北漂春晚”之后,娱乐策划人田金双此番又瞄准时下的“国学热”,打造“古典国学解读现代娱乐”的“国学春晚”。虽是民间娱乐,但他的底线是:不能无厘头和恶搞。
“我只想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办一场公益性的春晚,没有商业行为、没有恶意炒作。”在田金双看来,这个加LOGO,那个上广告,在商业操作下,原本精神独立的草根春晚势必要失去其存在的文化意义。
何处寻找草根春晚的生命力
2010年,众多的草根春晚浮出水面,但他们同样面临着老孟曾经遇到过的问题:热情有余而专业不精。“虽然我能找一大堆理由来解释,但我们团队不专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老孟说。
“科学有门槛,演艺也有门槛。”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尽管民间的创造力可能会闪现出很多有活力的东西,但其他形式的春晚不会比央视春晚更加精彩。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则认为,“山寨春晚”节目的制作质量的确是个问题,但是即便粗糙,也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
“你能玩,我也能玩”。对于草根春晚,响应最积极的还是“草根族”。
“相比其他圈子,娱乐圈门槛重重,并非每个北漂都有上台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北漂春晚无疑为众多北漂提供了一个免费登台的娱乐阵地。”石文军透露,北漂春晚目前已收到80个节目。晚会主创人员到北影厂门口的群众演员聚集地、海淀区唐家岭的“蚁族”聚居地、798艺术区、中关村、西单等地和不同的北漂族对话,演出前夕,他们还将重返这些地方赠票。
“说到底,草根春晚还应该是一场平民的狂欢。”石文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