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许环良、黎沸挥和巫启贤这些名字,你先想到的是“新谣”,还是电视歌唱选秀比赛?
对一般年轻人来说,答案肯定是后者。
为了激发本地年轻人对新谣的兴趣,以民歌餐厅起家的弹唱人举办首届“新谣再飞歌唱比赛”,希望这个属于新加坡的重要音乐文化资产,得以保留和继承。
活动主要推手——弹唱人创办人蔡忆仁,和另外三名“新谣人”梁文福、黎沸挥及邢增华,受访细谈新谣的传承;《爆米花》同时向50名年轻人进行问卷调查,探测他们对新谣的认识。
始于80年代初的新谣,是当时本地年轻人唱出属于自己的歌谣,写下了青春岁月的难忘诗篇。热爱创作的学生先在学校创作自己的音乐,后走出校园发表歌曲,走向民间,并吹起一阵歌曲创作风气。
85年开始举办的“新谣节”“新谣歌曲创作比赛”和“新乐奖”(新加坡金曲奖前身),更把新谣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时代转变,本地华语流行音乐创作趋向商业化。虽然音乐形式有变,但新谣精神值得传承,当年热情参与的“新谣人”都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可以认识这些曾经唱出一个时代的声音的音乐作品,让新谣得以传承。
新谣的传承传的是什么,传给谁,怎么传,为什么非传不可?受访“新谣人”逐点说明。
What? “传”什么?
“传承”之意并非催生第二个新谣时代,而是让年轻人认识这段重要的本地音乐历史篇章,认识这些歌。
梁文福认为:用上“传承”一词,感觉太沉重,或让不熟悉新谣的人倍感压力。他说:“无论是‘新谣再飞歌唱比赛’或其他新谣活动,目的就是让歌曲保有生命力。让新谣接近群众,就能达到传承之效。”
蔡忆仁说:“没有当年的新谣,或许就没有现在的本地音乐人,那是一段新加坡人应该知道的历史,而认识新谣历史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这些歌曲。”
Who? “传”给谁?
听新谣长大的国人,对新谣已有一定情意结。但对80和90年代出生的新加坡人来说,新谣或许只是偶尔在报章和电视看到和听到的字眼。
黎沸挥以自己的学生举例说明:“我问他们本地音乐从何起步,懂得多一点的会答陈洁仪和许美静,懂得更少的会说孙燕姿,26、27岁以下的,一般都不懂新谣是什么。
“虽然我们几个‘新谣人’因为担任‘绝对Superstar’的评审,而让年轻人认识,但他们只知道我们是音乐人,对新谣仍一知半解。”
蔡忆仁说:“这些完全不懂新谣,或是只对新谣一知半解的年轻人,正是新谣传承的关键年龄层。”
梁文福强调:“其实不用划界线,无论是新加坡人或新移民,最重要是让不懂新谣的人接触新谣。”
Why? 为什么要“传”?
新谣传承吃力又未必讨好,像弹唱人初办以新谣和民歌为主题的《重逢》演唱会时,既投入大量资源又没钱赚,坚持下去完全是因为秉持着传承新谣的精神。
蔡忆仁说:“只要对文字和音乐有一点点感觉,就会知道新谣是好歌。把这些新谣交给喜欢音乐的年轻人,或许能启发他们给予新谣新的解读,并通过再创作的方式,让新谣以新方式再现。”
当年写过不少新谣词作的邢增华说:“对创作有兴趣的年轻人,应该知道新加坡过去的创作史,从过去的创作中吸收养分。歌曲只有好或不好,没有分老旧,像六七十年代的经典歌曲,到现在听还是很好听,相信新谣歌曲之中,也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歌。”
年轻创作人认识新谣,重点并非“复制”新谣。梁文福认为,音乐形式可以也应该变化,但新谣的特质应该继续传下去。
他解释:“新谣的可贵正是年轻人那种不带企图心而且富创意的创作,歌曲中的人文关怀,尤其值得年轻创意人了解并学习。”
黎沸挥认为,新谣是本地的辉煌史,年轻人即使对音乐创作没兴趣,还是应该知道。当然,对于有兴趣做音乐的年轻人来说,知道新谣史,无疑能发挥激励作用。
他说:“过去我们做新谣的精神,就是不放弃做音乐。同样的,新谣传承也不能放弃。一旦放弃,新谣就会距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蔡忆仁说:“这些完全不懂新谣,或是只对新谣一知半解的年轻人,正是新谣传承的关键年龄层。”
梁文福强调:“其实不用划界线,无论是新加坡人或新移民,最重要是让不懂新谣的人接触新谣。”
Why? 为什么要“传”?
新谣传承吃力又未必讨好,像弹唱人初办以新谣和民歌为主题的《重逢》演唱会时,既投入大量资源又没钱赚,坚持下去完全是因为秉持着传承新谣的精神。
蔡忆仁说:“只要对文字和音乐有一点点感觉,就会知道新谣是好歌。把这些新谣交给喜欢音乐的年轻人,或许能启发他们给予新谣新的解读,并通过再创作的方式,让新谣以新方式再现。”
当年写过不少新谣词作的邢增华说:“对创作有兴趣的年轻人,应该知道新加坡过去的创作史,从过去的创作中吸收养分。歌曲只有好或不好,没有分老旧,像六七十年代的经典歌曲,到现在听还是很好听,相信新谣歌曲之中,也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歌。”
年轻创作人认识新谣,重点并非“复制”新谣。梁文福认为,音乐形式可以也应该变化,但新谣的特质应该继续传下去。
他解释:“新谣的可贵正是年轻人那种不带企图心而且富创意的创作,歌曲中的人文关怀,尤其值得年轻创意人了解并学习。”
黎沸挥认为,新谣是本地的辉煌史,年轻人即使对音乐创作没兴趣,还是应该知道。当然,对于有兴趣做音乐的年轻人来说,知道新谣史,无疑能发挥激励作用。
他说:“过去我们做新谣的精神,就是不放弃做音乐。同样的,新谣传承也不能放弃。一旦放弃,新谣就会距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爆米花》小调查
从选秀比赛和学校作业
认识许环良、黎沸挥、梁文福
《爆米花》向50名年龄介于14~28岁之间的年轻人发了“新谣小问卷”,除了请他们分享对新谣的想法,也“考考”他们对于新谣的认识。
?年轻人知不知道新谣?
调查结果:大部分答卷者(48人)把新谣解读为“新加坡人创作的歌谣”(20人),或“80年代的新加坡歌谣”(28人)。两个答案都没错,但严格来说,后者更为准确。
在80年代,新谣的原意确为“新加坡年轻人创作的歌谣”,但在新谣鼎盛期结束之后,新加坡人创作的歌曲都直接称“本地创作”而非“新谣”。
根据《格鲁弗斯音乐词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的解释,“新谣”是“1980年代初期,新加坡年轻人以六弦琴伴唱的华语歌曲”。
?年轻人认识哪些新谣人物?
问卷列出20名新谣人物,结果发现:最多年轻人认识的新谣人物分别为:巫启贤(47人)、梁文福(45人),以及许环良和黎沸挥(各43人)。
这些新谣人物因为经常在大众媒体曝光,所以即便是不懂新谣的年轻人,也会认识他们。像许环良和黎沸挥曾担任“绝对Superstar”评审,也有各自的音乐学校;巫启贤除了办演唱会和发片,最近也在《超级星光大道6》担任评审;不少年轻人也因为上过梁文福的课,或因学校的专题作业,所以认识新谣。
?年轻人认识哪些新谣歌曲?
问卷列出18首新谣歌曲,结果发现:最多年轻人听过的歌曲分别为:《细水长流》(44人)、《小人物的心声》(34人)及《我们这一班》(25人)。
不过,不少答卷者熟悉的《细水长流》并非原来版本,而是1998年新编,由蔡礼莲、唐玉璇和蔡淳佳为“唱吧!新加坡”演唱的版本。
听过《小人物的心声》的答卷者之中,20岁及以上的大多知道原唱者是吴佳明,也知道这首歌曾为本地环境剧主题曲,只是无法讲出环境剧的名字(《芝麻绿豆》)。20岁以下的答卷者,有些听过陈伟联的版本,有些则是从小就在学校唱过,或在庆祝国庆日时听到这首歌。
颜黎明原唱的《我们这一班》是许多答卷者通过电视和电台节目认识的歌曲,有些在学校唱过,有些则在YouTube上发现这首歌。
答卷者之一黄宇凡(18岁)说,《细水长流》和《小人物的心声》这两首歌,“只要是新加坡人都会吧”,由此可见歌曲的地位。
?年轻人想不想多了解新谣?
70%答卷者(35人)对新谣感兴趣,其余15人则多因不熟悉中文音乐,或认为新谣太“老旧”或“过时”,所以对新谣“没什么感觉”。
对新谣感兴趣的答卷者,大多是觉得新谣风格清新,有别于现今流行音乐;也有人指出,新谣属于新加坡,所有新加坡人都应该知道这一段辉煌的历史。
年轻人看新谣
以下摘取部分答卷者的看法。
谢秀彬(22岁):“新谣是新加坡文化历史的一部分,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新谣记载的历史与官方历史截然不同,新谣留下来的不只是歌曲,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种文化资产。”
吳博睿(17岁):“对新谣沒什么兴趣,因为好像是跟我毫无关联的歌。有些新谣很好听,其他新谣却太过老气。”
陈国昌(15岁):“新谣富新加坡特色,风格有异于现在的流行音乐。爸爸说过,以前的情歌较含蓄,歌词较富诗意,所以更吸引人,我觉得蛮有道理。”
沈慧君(19岁):“除了几首比较经典的新谣,其他新谣我都不太了解,也没什么接触,所以兴趣不大。”
王立宁(17岁):“了解新谣就等于了解父母年轻时候的歌曲,有助我们增进感情。”
2010年新谣再飞歌唱比赛
比赛开放给14~28岁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参加,参赛歌曲必须从指定的80首新谣中选择,初赛定于4月10日举行。
比赛形式分个人和小组(最多六人),参赛者可以任何形式譬如R & B、摇滚、bosa nova重新诠释新谣,也可规规矩矩地演唱,挑战原唱者的诠释。打进大决赛的参赛者,也可准备自创曲或其他才艺表演争取加分;大决赛的评审为黎沸挥、梁文福和台湾歌手兼创作人曾淑勤。
大决赛的两组冠军,将可在5月14、15日于滨海艺术中心举行的《重逢》演唱会上,与新谣前辈们同台表演。
比赛由弹唱人主办,《爆米花》和新智读书会协办,Cenosis赞助,总奖金高达1万1000元。
·报名方式:在弹唱人网站(www.tcrmusic.com)或弹唱人音乐学堂(百胜楼#02-73)下载/索取表格。
·截止日期:3月21日
·报名费:个人25元/小组40元
·询问电话:6338-9233/
6337-4482 (联络Shirley)
欲知比赛详情和80首供选唱的新谣歌曲,请上网:www.tcrmusic.com。
新谣背后的创作故事
想知道梁文福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细水长流》吗?《爆米花》下周起推出六期《新谣背后的创作故事》系列,别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