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文化的新生
---讀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
王曉波
一、引言:視覺的多元文化
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當代性、開創性、先鋒性藝術格局日逐形成的時候,自“85新潮”的當代新銳視覺藝術開始被中國美術界仍冠以“實驗”至今。與此同時,西方當代藝術己被納入到“視覺文化”的研究之中,成為西方近百年歷史的當代藝術己成為視覺文化的組成部份。世界當代藝術或準確的說主要是西方當代藝術,己在視覺符號化的圖像理論裡被納入了一種新時代特徵的全球視覺文化領域。
21世紀是以電腦技術為核心,以資訊網路技術為紐帶,以知識經濟為標誌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時代,並由此而導致世界進入了"視覺文化"的時代.
無論從亞瑟·C. 丹托的“藝術的終結之後”,還是到W·J·T. 米切爾的“圖像理論”及其“圖像轉向”,仰或Nicholas Mirzoeff尼古拉·米爾佐夫的“視覺文化導論”,無不顯露出視覺繪畫、視覺符號、視覺圖像等在以視覺為中心的視覺資訊中形成獨有的視覺文化,正在向傳統的語言文化符號、包括西方傳統的以光線為基礎的寫實透視理論圖像文化、以及東方的程式化的類畫譜圖像文化提出挑戰。視覺文化無庸置疑的成為當今全世界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份。
我們巳經意識到或還看不明白,當我們還沉浸在“神七”和“嫦娥2號”登月的喜悅裡時,我們是否知道今天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否感知到世界文化的重大發展?中國當代藝術不正是在自“85新潮”以來,被中國美術界中很多藝術家、批評家、文化人的喋喋不休的罵聲中發展起來的嗎?就在“85新潮”後我們面對的藝術史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興起的波普藝術、觀念藝術,並沒有因為我們當時(或現在)不承認而拒之於國土之外,相反卻迅速進入中國藝術家的創作之中。當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走火時被罵,當國際金融風暴使當代藝術市場受挫時中國當代藝術被很多人譏諷,可是君不見: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和國內的藝術市場中逐漸回暖時,又作何感想呢?不可否認,程式化的類畫譜圖像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重要價值所在,亦是視覺多元化中的一種,但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判斷標準豈能唯一按程式化的類畫譜圖像標準來套用判定?而事實上,中國乃至世界當代藝術的歷史步伐不會停止。
楊希雪先生就是一個例證。
二、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的誕生
楊希雪在近50年的東西方視覺文化的跨越和實踐中,不僅從哲學的深度來思考創作,而且不斷尋求能與反映現代科學進步相契合的當代視覺文化的表達形式。
他在視覺藝術形式的多種語境裡遊走,早在他的“變象視覺藝術”的誕生前,他就從以光線為源的西方寫實油畫中,融入了中國大寫意的蕭灑。從抽象水墨藝術變革中,獨創出震驚世界的“全方位觀景理論體系”,創造出以中國傳統水墨為主要表達載體的“紙團印染綜合技法”新畫種。他還在英國這個水彩畫的故鄉中,發展出晶體技法,將水彩畫發揚光大,創作出《文化五千》,獲世界吉尼斯最長卷證書。
楊希雪的多元性還體現在他繪畫藝術是多方面的,中國的,西方的,水墨、彩墨、水彩、油彩,混合媒材以及多媒介綜合運用。繪畫手段也是中西互補、中西融匯、油水、粉水綜合運用。最終目的是創作出好作品。
他在視覺藝術的這樣具象、抽象,以及油畫、水彩、水墨的多種語境裡自由發揮,交叉實踐,互為吸收,兼收並蓄,從而實現了他的一次又一次跨越和禪變。
就在他進行的水墨變革藝術創作的高峰時,於2010年初又實現了一次華麗轉身:向世界視覺藝術界推出了多變的、全新的變革之作:“Space 太空漫步系列”---“變象視覺藝術”作品。
2010年2月年楊希雪創作了一批全新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這次的創作,不同於他之前的抽象水墨畫,是用油畫的形式繪成,並通過DV攝象後進行視覺表達。
2010-02-14 日首次發佈於中國雅昌藝術博客網上(當時的命名為“高空看大地---新抽象系列”)。其間,楊希雪先生數次在電話中與我交流他對“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的體會。2010-3-25收悉楊希雪先生從英國克裏斯比寄給我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光盤5張,我認真進行了多次欣賞。2010-04-15 18:00楊希雪先生在雅昌藝術博客網發表了《宙宇自然與抽象藝術的探討--新的審美領域》。自此,楊希雪先生正式向世界推出了“變象視覺藝術”作品。我開始了對楊希雪先生“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的“變象視覺藝術”的思考和研究。
“變象視覺藝術”這個全新的說法,既新奇又遭人置疑,預示著一個全新畫種的誕生。從字面上理解,相對於視覺藝術的“具象”,“抽象”,而創造出“變象”。僅從字面上“望文生義”而可解也。
而事實上並不簡單,一是往往新事物、新視覺、新文化的出現,會自然而然的受到習慣的、傳統的、固有圈子的、舊有的勢力的置疑。二是在學術上也會被權威派的某些這個大家、那個大師的譏諷。三是中國既存的文化體制方面的原因,同樣會面臨如同對待當代藝術一樣的種種責駡。
“變象”不僅僅是與“具象”,“抽象”相對應,更為重要的是“變象”、 “具象”、“抽象”將形成鼎分,猶如“三國鼎立”之勢。
我明白這是楊希雪先生從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手法切入,又走出了近現代的波洛克、趙無極、吳冠中等大家的影子。在很大程度上既從西方現代與後現代主義的說語支配中掙脫,又從東方水墨媒材中走出,別開生面的試圖通過突破時空敘事,用當代數碼科技實現對自然的再造和反思。
我曾與楊希雪先生進行過一次對話(實現視覺形象再造的新媒介藝術---關於楊希雪“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的對話),在這次對話中沒有直接推出他的“變象視覺藝術”這個全新的概念,原因是引伸出他的創作理由和一下子擔心社會上不能接受“變象視覺藝術”這個概念,同時,更多是保護這位尊敬的年近80歲老人免受非議。在這次對話中我與他達到了一個共識,即對“Space 太空漫步系列”創作形式的表述為:“在對某一幅“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畫作通過數碼相機去拍攝它三四百幅不同照片,然後借助電腦”來欣賞。這己介入了“綜合媒介”,先將其稱為新媒介藝術,讓觀者瞭解認知一段時間後再正式宣佈“變象視覺藝術”的問世。
楊希雪先生為了能使我和大家更多的解讀“Space 太空漫步系列”,又專門把他寫的《宙宇自然與抽象藝術的探討--新的審美領域》E-mail給我。文中他說”我們繪畫藝術家常常圍繞具象抽象這兩個概念的是非輕重而爭論不休,實在浪費了不少時光。我敢肯定,宇宙自然是抽象的,所發生的一切也是抽象的、最全面而廣泛的,最真實而美麗的,因而藝術家跟自然對話,跟自然交往是最自由和最高的享受。如果你明白和掌握自然變動的規律,你亦可以在方寸書箋上” 呼風喚雨,創造心目中的山山水水和迷人的機理圖像。我的垂直透視,高空看山水系列作品,感受上既抽象亦具象;既微觀亦宏觀。尤其於2010年創作的油畫--太空漫步系列,更加令人目不暇給,連我自己也陶醉其中,幻采繽紛,夢裏瑩回”。“這種畫作,從整體或較大的局部看來是高空看大地,一切都顯行抽象,但用放大鏡去觀賞它的任何局部,由於距離不同,360度方位不同,30度至垂直的90度的不同,你都能享受到大自然具象的美麗。如果以同樣理念,通過數碼相機去拍攝它三四百幅不同照片,甚至無限量,然後借助電腦,尤其高清大電視螢幕上去欣賞,你一定會留連忘返,充分欣賞到大千世界的奇觀勝景,或人間仙景。或儼如抽象而悅耳的交響樂章,帶你投進到一個超凡脫俗的新世界,這是抽象藝術變革的延續和最新成果。 在抽象藝術變革( INNOVATION IN ABSTRACTION )的基礎上推出“變象視覺藝術”,為世人提供更豐富多姿多采的、變幻無穹的新圖像。有物質外表的、也有物質內部的。誠然,自然運動所留下的抽象蹤跡,花紋圖樣是最美麗動人的,我們藝術家是有充分的能力,去捕捉其變化的規律,為我們的美學世界增添新的審美情趣”。
尼古拉·米爾佐夫(Nicholas Mirzoeff) 說:“新的視覺文化的最顯著特點之一是把本身非視覺性的東西視像化。正如通常所說,視覺文化研究的是現代文化和後現代文化為何如此強調視覺形式表現經驗,而並非短視地只強調視覺而排除其他一切感覺”。“視覺文化必定是一個歷史學科,它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之上,即視覺形象不是穩定不變的,在現代性的特殊時刻,它改變著與外界現實的關係。” 楊希雪的藝術實踐經歷了幾個不同的層次與階段,首先從寫實的具象藝術境界,漸漸轉入意境心象的表現主義境地,並由從自發精神層次昇華到自覺精神層次,最後衝破具象和抽象領域,在結合現代數碼科技的融合中,創造出全新的“變象視覺藝術”,實現了他邁入80歲後的又一次跨越和騰飛,步入了藝術與人生自然而然的自由境界。
三、尊重自然與自覺的文化變革意識
在以楊希雪“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為代表的“變象視覺藝術”中, 楊希雪先生通過:
1. 布面與數碼的“轉換”;
2. 數碼距離/角度等空間的“再造”;
3. 新媒體/新媒介/新數碼/新軟體…等科學進步的成份介入藝術。
這些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充分展現了他的思想:楊希雪先生認為宙宇自然是一個充滿各種力量的世界,大陽能、星球間的萬有引力,地心吸力,氣溫變動所引起的風力、月球引力造成的潮汐力,地震海嘯、大雨造成的洪水衝擊力等自然運動的各種力量,都無時無刻不在互相角力之中。在力量平衡的暫短時間裏,一切都將顯得風平浪靜。如果任何一個方位的力量偏弱了,形成某種意義上的真空狀態,周邊的力量都會出現填補真空的競相移動。不過所有角力的結果都將留下軌跡或痕跡。山巒的高低傾斜和起伏,沙丘沙漠的鱗鱗片片,河道的彎彎曲曲,奇形怪狀的地形地貌,線條色塊,實無法用語言文字加以形容。
我認為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是對大自然多角度的、全方觀景的、靜止與動態的、多距離空間變化的深層反映。瞭解自然 ,尊重自然,關愛自然,保護自然,發掘自然之美 , 是楊希雪先生創作的初衷,以期達到人們期望的 :一個擁有健康的森林、草地、沙漠、河流和海洋的世界,以致平時被人忽視了的微觀世界 ; 一個珍視自然系統 ,與人類生活品質關聯性的世界 ; 一個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 ,可以世代長存的世界。“變象視覺藝術”如同楊希雪先生紙團印染、以及其它創作一樣都是以“模擬自然 ,關愛自然,保護自然”為出發點,從而形成一種視覺文化。
尼古拉·米爾佐夫(Nicholas Mirzoeff)在《視覺文化導論》中說:“西方文化一直把口語詞 ,看做智性活動的最高形式,而把視覺表像 ,看做觀念闡釋的次等形式。而目前視覺文化 ,作為一個研究課題的出現,發展了W.J.T.蜜雪兒所說的“圖像理論”,並向傳統的言語霸權提出了挑戰。根據這一理論,今天的西方哲學和科學對世界的理解,靠的是圖像模式而不是文字模式。這對那種把世界看成書面文本的觀念提出了重大挑戰”。正如楊希雪先生所崇尚的自然視覺文化景觀一樣,他一生中的大部份時間 ,不用文字而直接賦諸視覺的表達,傳導出各式各樣、傳統的具像、現代的抽象、當代的變象等異彩紛呈的視覺文化。
在1992年四月,楊希雪先生再次重游家鄉廣東肇慶七星岩 , 體驗微觀山水肌理及寫生. 肇慶電視臺在七星岩之巔上,拍攝"錦繡河山夢裏徊"專一題片時 ,吟下了藝術家對表達大自然的感悟:
“自然風景自然情,
自然水月自然清。
過目自然心自順,
自然真實自傳神。
自然流露非勉強,
河山愛伴自然人。
美化自然非照樣,
自然意念自然新。”
楊希雪先生的山水油畫,水彩風景,以水墨為基礎的“紙團印染綜合技法”新畫種,“變象視覺藝術” 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這些視覺創作都從自然出發,雖來源于自然而又非照搬自然,是一種由自然美至藝術美的昇華。讀此詩,由可見。
正是在尊重自然,關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精神驅動下,促成了楊希雪先生的自覺的文化變革意識,形成了獨特的、創新的視覺文化的形式。
楊希雪"變象藝術"足跡, 在時間上始於1972年1月;在視覺表達層面上 ,體現於全方位觀景理論體系的”微觀山水(亦稱抽象山水), 和1998年宏偉的"文化五千"世界紀錄長卷 ,至2010年1月中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 變象視覺藝術” 到此己完全成熟。 這一脈相承的連串藝術創舉 , 都為世界視覺文化做出了重要奉獻。
無論“變象視覺藝術”中的“Space 太空漫步系列”,還是微觀山水(亦稱抽象山水),以及《錦鯉圖》和《文化五千》,都是對大自然進行的一種主觀抽象形式的舒發。要說這些畫很抽象也行,但實際上又很具象,每一個局部都是一個抽象的局部,但在整體上形成一個整體的具象的畫面。楊希雪先生非常注重哲學觀念的深層思考,不滿足於表層的直觀形象的表達,尤其在客觀的自然景物面前,要有自己主觀意識的發揮,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主觀客觀統一。這種奇而不奇的效果追求,正是抽象與具象統一、微觀宏觀統一 ,亦可全方觀景的視覺新文化。
作為一位華夏子孫的楊希雪,他的“變象視覺藝術”,融匯了中國傳統繪畫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繪畫理論。中國古代藝術家有提倡“師造化、師自然”,“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寶貴經驗,故他宣導“師造化和師自然”,從而再融入當代的科技力量,使他的“變象視覺藝術”有嶄新的時代文化內含。
四、實現視覺文化時代的審美轉向
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視覺文化,在當代的演進典範,而且,為我們提供了對審美現代性的評判範例,提供了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匯中的審美現代性的重要資源。
楊希雪的視覺藝術的突出轉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轉型體現在自然中脫變,獨創出可寫實亦可抽象的“紙團印染”視覺藝術,通過東方獨有的傳統水墨媒材,展現抽象與具象統一的恢宏、微觀與宏觀有機對立統一的哲學文化觀念。第二個轉型體現在走出傳統,構建全新的理論體系。由垂直透視,全方觀景,抽象具象統一,微觀宏觀統一。畫面的無限延伸和無限分割性;在不同角度、不同距離、都有不同感受的可變性。從抽象山水系列,吉尼斯世界長卷,一直到2010年的太空漫步系列而達到高點。現在”變象視覺藝術”體系正式成熟而面世。
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在視覺繪畫基礎上,結合現代影視技術所呈現的視覺感受,已不再是繪畫本身的效果。通過數碼影像的介入, 擴展、豐富了視覺形象,使靜止的繪畫動起來,使空間維度發生無限變化、轉換和運動,實現了視覺形象的再造。
大約從20世紀60至80年代開始,西方藝術史學科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理論的轉型,“大眾藝術”和“圖像文化”,擴展在人類的生活之中。多學科的跨界吸納,成為當代藝術的又一特徵。科技進步,被運用於視覺文化:網路媒體、數位媒體、手機媒體被普遍成為視覺文化的新生表達趨勢。無疑的證明:傳統的、經典的、慣性學院派的藝術史,正在走入了跨學科的、多元性的新藝術轉向之中。由此帶來了“圖像轉向”的視覺文化研究與實踐,成為了當代學術和文化研究的又一重心。正如江蘇美術出版社社長顧華明先生,在他主編喬納森· 哈裡斯(JOnathanHarris)的《新藝術史批評導論》時所言:“人類的文化從視覺認知和感受的角度,可以分為文本和圖像文化兩大類。文本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為了更系統準確地傳達和溝通的需要,而創造的一種符號系統。圖像則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模仿和想像,所創造的另一種表現與傳達方式。在文字還未出現之前的史前時期,原始人類就己經開始製作圖像。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從未中斷。如果說文學、哲學、語言學研究的主要物件是以文本系統為主,那麼藝術史和視覺文化研究,則主要是以圖像作為其研究的物件”。喬納森· 哈裡斯(JOnathanHarris)是英國當代視覺文化學者,英國利物普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著有《聯邦的藝術與國家文化》,《現代主義的爭論:40年代以來的藝術》,《現代文化中的藝術》,《新藝術史批評導論》等多著作。喬納森· 哈裡斯通過《新藝術史批評導論》,對西方藝術史的機制與實踐,在最近的三十年中發生的根本變化,提供了一個綜合的分析與評述。這對於我理解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受益頗多,對於我們瞭解當代視覺文化有很好的説明。
正是由於全球化和現代生活商品化,帶來了後現代文化最突出視覺化特點,使得“世界圖像化”的今天成為事實。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西方,在藝術上開始走向一條嶄新的道路,超現實主義、非實象藝術的自發式繪畫迅速完成,以及表現主義,以誘發藝術家的潛意識的力量而走入西方現代主義,現代主義再到後現代主義。20世紀60年代,80年代達到鼎盛,是西方學術界的熱點和主流。作為圖像藝術起源悠久的中國,一點也不落後於西方,中國圖像藝術在商代青銅器上的圖形、秋戰國時期的蝌蚪文、漢代漆器上的鳳形、唐代的寶相花紋、及後來的金文形態等中國傳統圖形資源,呈豐富多彩的風貌。但中國文化發展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以及中國改革開放前,對西方世界的封閉的眾所周知的原因,圖像藝術理論和視覺文化理論還沒有被普遍接受。
楊希雪先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步入世界視覺文化探索之中。作為一個來自中國廣東和香港,且熱衷於視覺繪畫的藝術家;一個身處西方,曾開設《楊氏美術館》,又熱衷於東西方視覺藝術交流;身兼國內多所大的客座教授,又得兼顧生意養家養畫(免受市左右). 楊希雪在多重身份的重疊中,形成了一個本身的“藝術文化場域”,形成了他獨創的視覺理論和視覺藝術實踐。即視覺轉型,走入當代。
楊希雪先生的“變象視覺藝術”,以及之前的“全方位觀景理論體系”和“紙團印染綜合技法”新畫種,都能讓觀眾感知廣闊浩瀚的自然的新的審美角度,感知中西方文化在時間、空間、與人的意識的交流中的撞擊,感知宇宙自然的運動、神秘、人置身其中不可分割的審美體驗,從而形成新的現代性精神氣質的視覺審美。
楊希雪視覺藝術與文化的現代性審美的形成,反映出後現代主義對古典主義、傳統的現代理性和僵化的思想模式的反思,對宇宙自然的審美傳達,對視覺文化的平等、自由和多元化形式的不懈追求。同時,向觀眾傳達了宇宙自然的力量規律,人的生命歷程與自然力量的關係,以及自強不息的精神。通過對自然的運動規律,映射出國際關係的,社會的、政治的、經貿的、金融的、文化的、軍事的競爭、擴張、佔有、合作與共存的文化思想。
看楊希雪的視覺文化,無疑具有後現代主義特徵。 如果說一本反映西方《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這部理論著作也能從楊希雪的身上折射出來,那麼這裡的無獨有偶的巧合,似乎更加印證了在一個東方華人與西方藝術中,構建出的視覺文化所表現出的後現代主義的典型意義。
五、在轉型的表達中光大中西方人文精神
對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的理解需要現代的審視眼界,需要科學認知思想、新藝術觀念辯証唯物史觀、與新的視覺文化觀念與評審尺規。唯有這樣,才不至於僅僅將欣賞傳統單幅繪畫、或傳統單幅抽象繪畫來框定新生的視覺文化。
面對當代視覺藝術,一些人認為繪畫,猶其是抽象藝術,多媒體綜合藝術,象徵了繪畫藝術走向終結。這一論調最早針對表現主義視覺藝術、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波洛克的作品。波洛克對美國現代藝術有著巨大的影響,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以其在帆布上很隨意地潑濺顏料、灑出流線的技藝而著稱。他的作品往往具有令人難以忘懷的自然品質。一些人確信他的作品,標誌著視覺藝術的一個新開端,而對另一些人則認為:他的“行動繪畫”標誌著繪畫的終結。我認為:所謂的藝術的終結,是關於藝術方式的過時觀念和逐步被科技進步所替代的傳統表達形式,而不是視覺文化本身。
眾所周知,許多傳統藝術僅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護。數碼化與多媒體藝術才會是現代及其未來的視覺文化的方向,這是科學歷史的必然。隨著科學的發展,傳統媒體亦紛紛躋身於新媒體行列,電子報刊使得紙媒的數位化,計算機與IT技術進步,更形成了電腦的廣泛運用,未來雲計算與雲傳媒,更帶給視覺文化傳播的便捷和廣泛的終端運用。
那麼, 對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的深度認識是什麽呢?本文在前面的敘述中,談到他在自覺的文化變革意識,視覺文化時代的審美轉向,除了這些還應該包括他的科學時代精神,還有他的中西方人文精神的表達與傳導。 從中看出他對尊重自然,關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態度,從他的藝術作品中體現了用自然主義手法傳達出大量的歷史、文化、情感資訊,從而創造出獨特的景觀形態,為人類構築了回歸自然的精神家園。他在和諧精神的宣導中,為構建和諧文化所要的社會平等和道德觀念,以及民主精神和平等精神。這在他早先的全方觀景長卷《文中五千》中無不透露出對大同世界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追求。
在楊希雪先生看來,人文精神包含著多元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發展。人的本性是多元的,多樣化的,即多元精神體現價值和意義的多樣性。在楊希雪先生的藝術創作中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藝術精神,亦即詩意的精神。這在他過往的視覺藝術創作中養成了寫詩題字的習慣,而在他的“變象視覺藝術”裡亦富含詩意的底蘊,他在《宙宇自然與抽象藝術的探討--新的審美領域》一文中,曾賦詩以表達其思想:
享受自然,不分時序;
不花重金,不勞不累;
老少齊觀,宜男宜女;
模擬風光,殊途同歸;
益智醒腦,觀後夢回。
變化無穹,令人陶醉;
尋蹤競賽,啟發智慧
啟蒙節目,闔家歡聚;
科幻情懷,千姿萬類!
太空漫步,隨時再會!
他的“變象視覺藝術”更是科學精神的宏揚和體現,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推動人類文化的全面發展和繁榮。在當今世界的人類生活中,我們看到在人與社會的關係方面,局部戰爭,國家與國家、國家集團間的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等並未隨著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和全球一體化的進程,而以更加複雜多變的形式存在,並時常以異常尖銳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人的精神生活領域,拜金主義的橫行、物欲主義的氾濫、人文關懷的淡漠、宗教信仰的衝突、精神家園的迷失等等現象帶來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人們渴望世界和平,人類平等相處,社會家庭和諧,科學文化藝朮進步與繁縈。
他的“變象視覺藝術”也充分充份體現著辯証的唯物史觀---一切事物都是在角力中、在運動中、在變化中,這是自然規律。事物的靜止和不變是漸時的,也是相對的;事物在運動中和不斷的變化是絕對的。我們確實無法找到永恆不變的例子。而且任何事物,都有它們的多面性。對事物各個側面的認識與理解,也會因觀點角度距離等時空鈕帶因素不同,令結論出現差異。楊希雪的”變象視覺藝術”,充份體現著辯論唯物的哲學內涵。延伸到當今世界的人類生活中,我們看到在人與社會的關係方面,局部戰爭,國家與國家、國家集團間的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等,都是自然力量傾紮鬥爭現象,且以更加複雜多變的形式存在,”變象視覺藝術”的色塊綫條軌跡,足以解讀出國際關係,時局變遷,金融消長,市埸份額,資本控制,資源佔有,文化影響,以致於個人的生老病死等,不斷變化的現象。實質上也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敗這個自然規律的必然産物,除了自強而取得優勢,並藉以生存和發展之外,別無他途。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包括全世界,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生活的靈魂,是推動整個人類前進的精神動力。楊希雪的變象視覺文化研究,為我們提供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體系,為社會提供一種正確的人文導向。
王曉波 2010年10月8日至11月6日于南山
---------------------
附:
1、實現視覺形象再造的新媒介藝術
---關於楊希雪“Space 太空漫步系列”的對話
http://www.caaia.com/Blog/apollo/ArticleShow.Aspx?ID=1159
2、楊希雪“變象視覺藝術” (圖)
選自:變象視覺藝術--“Space 太空漫步系列”數碼影像光碟之5、之7中
http://www.caaia.com/Blog/apollo/ArticleShow.Aspx?ID=2117
3、Space 19 Yeung MBE 楊希雪太空漫步系列之19(影片19---鏈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9f1b200100ka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