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分类
Collected Works Category
最新评论 Latest comments
质感的趣味
文/大明
通过媒介划分艺术样式是现当代艺术分类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据,比如架上绘画或者录像装置什么的。在特定的媒介的限制下相对应的艺术家在其领域中进行思考和 实践,可以说每个艺术家对自我是有一个限定的,就是在选择的媒介的特质与个体的艺术理念中获得平衡。某些时候材料的选择意味着个人艺术立场的“先进性”。 尤其在中国近三十年艺术从革命现实主义迅速发展到今天“与世界接轨”的艺术上的多样性。多数情况下以艺术家似乎对方式本身的兴趣已经超过了支撑这个方式本 身的理论体系。样式革命似乎走到了一个尽头,人们更多的兴趣集中在如何把玩这些即定的样式。
很多人对这种“肤浅”感到恐慌,艺术的思考似乎停留在一种“看上去很前卫”的层面上,我们应该认同的是:仅仅依靠艺术家是不可能彻底实现思考的深度 化,艺术家不可能重复艺术史去获得可靠的艺术上下文的继承,更不可能改变一个社会性的对纵深思考的缺失。艺术家的创造冲动往往耗散在其作品最终的结果之 上,或者说是更关注作品最终效果的经营。经典的观念主义艺术强调作品本身的非完整性,“观念”本身作为作品需要附加的阐释使作品成立,而一个作为物质实体 的具体作品的完整性或者说直观效果是不重要的。而当艺术家们在专注于作品表征的时候,可以说是在搞一个“山寨版”的“观念艺术”。这种创作混合了一些西方 “观念主义”的元素,又夹杂着绘画,设计,雕塑甚至文学性的思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而言,所谓好的艺术有时候几乎就等同于“品相不错”或者“有意思 ”“有味道”。事实上作品的受众也乐于在表征制造的趣味中游走。艺术家失去了“深度思考”的依托之后的艺术工作似乎更接近于“脑筋急转弯”,在无理性和非 逻辑的限定中去寻找“表象”中的“好玩”。
在艺术的整体系统的浅层面的思考,艺术家们把各种日常的元素组合在自己的作品体系中,使得作品在直观上变的容易识别。艺术家的创作快感来自于令人意想 不到的组合方式,这种方式的背后可能是一种无厘头或者机智的产物。其结果甚至是制造了一个视觉或者思考的快餐,“表面效果”让艺术显得更加惹人喜爱。她在 不同的媒介中生效,选择不同的艺术样式,艺术家们可以在一个自认为的前卫或者实验性中获得成就感。当我们尝试并置一些不同样式作品的样本,先入为主的去观 看这些作品呈现的表象的趣味,实现一个游戏式的快速检索和沟通,也许是“质感的趣味”这个展览所能带给我们最表面的效果。
展览地点:南京圣划艺术馆
艺术家:张爱东 陈小虎 卞松 李小松 李牧 赵罡 葛辉 卞卡 胡正东 高雷 罗晓冬 闫栋 徐渠 盛剑锋 陈嘉强 彭韫 刘兵 黄盛开
发表时间 Released time:2010/2/10 17:14:00 浏览 Browse(50571) | 评论Commen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