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家和
外滩美术馆近日举办的曾梵志个展看点不少:艺术家与策展人都是当代艺术圈赫赫有名的大腕;个展又是开张不久的外滩美术馆的第二个展览;而展出的作品都是艺术家这两年的新作,包括雕塑与铜版画、“玻璃画”,有他诸多跨界的尝试等等,不一而足。不过最重要的看点正如巫鸿在策展陈述中明确提出的概念:对当代性的追求。
作为60后的艺术家,曾梵志在学术圈与拍卖场上都受到格外的垂青,尤其是他的绘画作品,从早期的“协和医院”系列到“面具”系列,其极富视觉张力与心理深度的表现主题与技法,使他在同代人中脱颖而出;而进入新世纪后独创的“乱笔风景”,更受到学术圈的高度肯定,以致近年来在拍场的拍卖纪录,大有超越“四大天王”的架势。如果说中国当代艺术在绘画领域的成就已经在全球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独具分量,那么曾梵志正是这种成就的代表。
显然,曾梵志在绘画领域对当代艺术的贡献与成就,是吸引巫鸿为他策划这个个展的重要原因。正如他对记者所说的,中国当代艺术在绘画领域所取得的独特成就与分量,还需要在西方美术史的语境中加以整理和阐发。显然他自认是进行这种研究阐发的合适人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个展里他更关注的还是“当代性”,一种对当代艺术而言更重要的本性。他说:“昨天已成历史,明天尚未到来。当代艺术的‘当代性’必须显示为昨天和明天的连接:它不是对当下的静态再现,而是要指示通往将来、尚属朦胧的可能。”
这句话对记者而言并不陌生,学习美术史出身的香格纳画廊主持人劳伦斯·何普林在2007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及为何从美术史转向当代艺术。他的回答是因为当代艺术“有趣”——没有现成的结论,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这位最早发现曾梵志并成功将其推向国际市场的瑞士人,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当代性”的含义。可贵的是,曾梵志在取得如此成就和江湖地位后,仍在坚持其作品的“当代性”;而巫鸿在为其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也没有像许多内地批评家惯常所做的那样,简单地对艺术家已经被大家认可的成就背书,而是将其变成定义“当代性”的个案研究,使这个展览有了标本的价值。什么是当代艺术?当然要理解“当代性”;而要理解“当代性”,这个小型个展提供了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