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首當其衝的問題便是全球化現象,也就是世界正呈現一種全球性行動連線的現象,從我們熟知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勞資、媒體、流行時尚等無不展現全球化現象,建立在統整的基礎上而構建成一股超越傳統國家形式的政治、經濟、科技、生態、勞動、生產等的互惠模式,自經濟、流行時尚、科技等層面上最能深刻體會全球化的影響力。環顧周遭美國Starbucks咖啡館林立於世界各地、法國經典LV品牌風靡全球、好萊塢電影風行世界等等,我們不得不承認全球化概念已藉流行商品、電影、電子媒體穿梭於世界每一角落,它的確在統合下匯聚成一股無形力量,悄然穿透國際界限而四處竄流。尤其,當網際網路所縮影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 資訊概念帶動下,新興電子產業、生物科技、新技術材料、通訊、電腦科技、數位化與自動化機械技術相繼延燒發展,世界全球化的趨勢更無以避免,假若抽離了國 家與國際的特殊地域文化特質,也許我們將面臨究竟身在何處的窘境。昔日它的影響範圍仍僅停留在政治、經濟、勞工等範疇內,然而,近年歷經SARS、H1N1流感的威脅,與2008年的美國房貸引發的全球經濟蕭條等危機,全球化的現象已無形中將全球人類生命變成共同體。況且,這一兩年全球自然環境惡化及光纖網路滲透的事實,『全球化』已是人類須嚴肅面對的問題與挑戰,事實上這股無形勢力已悄然自政經延展至文學、藝術、生活形態等心靈層面。縱然,全球化的理論來自經濟學與金融學,但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2009年高雄亞運與2010年上海世博等大型世界活動中,當代科技的運用無一不彰顯全球化的一致性,甚至四年一次的世界足球盃,也因傳媒全球播送之功能,將原本僅是歐美的洲際運動推展成全球盛會、國際談論的焦點。
如此全球性的行動也在藝術展覽上發生影響力,每隔四至五年的德國文件大展與二年一次的威尼斯雙年展皆有效將全球化影響的精神傳至世界各地,最為我們熟知的台 北雙年展、國美館雙年展與上海雙年展…等其發展模式都可看見歐洲兩大展的影子。因此,無論全球化在世界已引起經濟、政治或環保的後遺症,但它影響所及已遠 超越原有的範圍,其所營造的『國際普遍交流』現象也顯然是本世紀明顯的特徵。於是,認識世界全球化的事實有助於了解現今的環境與處境,尤其知曉藝術在全球化脈絡中的形態發展,更益於我們在全球化的世紀裡界定新的藝術觀,進而更清楚將以何種藝術形式、觀念呼應全球性的潮流。故在此摒除它的優與劣,純粹就其意義與對藝術領域的影響、和面對國際性氛圍下的藝術創作者該具備的認知與能力探討,如此始有足夠的能力往新的藝術創作邁進。
全球化與藝術意義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所指的是,人類將生活領域擴展至以全球基礎上發展,亦即國與國間透過政治、經濟貿易上緊密相依的經貿行為,而達到無疆界的全球為一整體性的目的。其起源可回溯至人類經濟活動,當因通商而跨越民族國界和地域限制時,便產生了經濟國際化的過程,這些經濟活動又進一步在世界拓展範圍時,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即順應而生。一般經濟史學家將1846年視為經濟全球化的起始年代,因當年英國廢除了《穀物法》,並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此政策具備了實質『自由』的精神,流通的經濟行為始能穿透任何藩籬而通行無阻。繼而1860年英法兩國間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後,許多經濟體紛紛效仿,陸續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此後,世界經濟經歷了三次全球化發展時期,漸漸才確立了今天我們所見的全球性現象。
而較具關鍵與影響的該是『1950—1970年代期間』與『90年初─ 現今』兩大時段。
1950—1970年代期間
首先在1950 ─ 1970年 間,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國際分工的推行,形成了發達經濟體間經濟運行的一體化,尤其在關貿總協定的框架下,北美、歐洲和日本通過多邊貿易自由化的談判, 更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生產跨國化、資訊傳播全球化以及技術與產業的轉移。而電視傳媒的發明成為加速全球化的最佳媒介物,於是藉由傳播世人見證了人類登陸月 球的一刻,也因上述因素造就所謂『消費文明』,進而掀起藝術史上以消費為觀念的『普普藝術』。 無論是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以可樂為主題的作品,或以絹印手法複製瑪莉蓮夢露 (Marilyn Monroe)、艾維斯普里斯萊 (Elvis Presley)等好萊塢明星的創作,皆已將全球化的『經濟消費』精神帶入流行文化,甚至藝術的領域。爾後的觀念藝術、錄像藝術、極限主義、大地藝術、裝置藝術等等皆突破舊有創作格局,不斷朝著與科技接軌的行徑前進,李查賽拉(Richardson Serra)以超巨型鋼鐵與極簡造型創新立體雕塑舊模式,而克里斯多夫 (Christo) 剪 裁巨大特殊帆布將東柏林國會大廈包裹等例子皆可見證發達的工業科技有效解決生產問題,也直接為藝術注入新元素、新技術,創作型式因而一再踏出原有框架之 外。另方面,科技革命與貿易經濟所造就的媒體事業也都成為藝術全球推廣的推手,凡透過平面或電視傳播皆能迅速將藝術潮流傳達至世界各角落。
除了經由傳播媒體加速藝術全球化,創建於1955年的德國文件大展(Exhibition of German documents)與威尼斯雙年展更易嗅出藝術全球化的氣息,若直言它們是藝術全球性的濫觴也不為過。
每四至五年舉辦於德國卡賽爾 ( Kassel ) 的文件大展,首先是由阿諾?伯德 (Arnold Bode) 的私人組織機構『二十世紀歐洲藝術公司』負責主辦,日後漸發展成型而成就今日的『文件大展公司』 ( Documenta Corporation )。 身為私人企業,其經濟來源大都來自場劵、畫作印刷品,與私人、地方政府贊助,也因此,展覽主辦對藝術創作的擇選更趨自由,無形中激勵出愈多創新思維與嶄新 作品。而如此類私人策展的運作模式與藝術商業行為無意間為藝術全球化奠定日後發展的基石,每次展覽內容無不預告著未來藝術的走向。事實上,1995年開始的卡賽爾展覽是『第二屆德意志聯邦園藝展』,並非我們後來所認知純藝術展示,經卡賽爾美術學院的赫曼?馬登 ( Herman Mattern ) 的建議將原有園藝展改變為混合性的『文化 / 園藝展』,爾後又經阿諾?伯德 (Arnold Bode) 的催化,將藝術與自然調和,再抽離園藝形式而獨立出的『藝術』展覽,所以,文件大展的動機不僅探討現代傳統性,並也呈現當代的原貌,藉用展出的形式敘述人的文化與自然再結合的關係。自然與文化是十九世紀後重要的批判性符碼,透過此符號建立『疏離 / 異化』的美學體系,此類美學歷經工業革命後更主宰了現代性的『現代藝術』,而文件大展則是透過探討現代繪畫傳統的展示過程,紀述文化和自然疏離的事實。於是,阿諾?伯德 (Arnold Bode) 的理想即欲藉展覽展現『文件展覽』與『城市環境』共融的文件城市 (Documenta Urbana),『文件』即現代文化的再現,『環境』則有將自然融入之意, 因而展場佈置上便擺脫傳統的『掛畫』方式,而將作品與環境聯結成有意義的關係,藝術創作不再侷困於封閉狹隘的空間內,如此不僅彌補作品展示與觀眾的疏離 感,更巧妙將文化和諧的融進自然裡。此種開放式的展示為首創的文件大展建立知名度,其開放的形式、論述探究的內容都深深影響後世的各型藝術展覽,也成為各 世界級展覽學習仿效的對象。文件大展並無藝術全球化的企圖心,然其成功的模式不僅具預測未來全球藝術動向,也成功扮演著世界當下藝術演繹的舞台,於是,美 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帕洛克 (Jackson Pollock) 與普普藝術羅遜柏格 (Robert Rauschenberg) 皆在文件大展中演繹普普藝術,無意間推動消費文明進入藝術表現的範疇裡,並推波助瀾成為時代性風格。之後不同的藝術類型先後於文件大展中展露身手並引領全球藝術。波依斯(Joseph Beuyes)深富社會行動的藝術、白南準(Nam June Paik)的錄影裝置,甚至進入後現代的『新意象』(New Image)更在國際策評家奧立佛支持下在第七屆大展中發揚光大,進而帶動新意象藝術風格的建立與熱潮。因此,藝術全球化的觸角早已藉文件大展的魅力延伸至全球各地。
90年初─ 現今
最近的經濟全球化發軔於二十世紀九0年代初,迄今仍在發展之中,其影響甚巨,不僅改變全球的生活型態,也衝擊著舊式文化傳統與藝術。
因 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的重大突破,直接鞏固全球化擴張的基礎。資訊網路的建立縮短國際貿易、投資、金融交易的時序,大大降低了原料、生產等全球交流的成本, 也為全球化快速蔓延提供了推動力。在這一波經濟全球化中,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體大多選擇向外資開放邊界、對貿易開放市場以及改善投資環境等政策措施,經濟型態因而產生劇烈變化,更加速九0年後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強烈改變全球市場體系下經貿活動的格局,並顯露出重要的新特點:
1、新技術條件下的產業改變全球生產格局也轉變藝術經營
因新技術新科技而造成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整體轉移,全球產業結構因而面臨重大調整,藉由發達國家之間通過跨國公司的相互交叉投資、企業兼併,而進行更大經濟規模的配置資源、開拓市場、更新技術,從而實現發達國家間的投資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升級。另方面則因這些國家將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遷移,這意味著新技術條件下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僅涉及到一些產業的整體跨國移動,更值得關切的是,因部分生產環節跨國移轉,於是輸出國除掌握關鍵技術與核心業務外,其他環節皆以委託加工等方式轉移出去,過程中『全球化統一模式』於此建立,漸次形成新的世界生產體系。藝術領域的畫廊經營可略見一二,古根漢美術館的設立便依循此經營模式。在紐約建立的古根漢美術館為現當代藝術開闢一處私人卻無設限的展覽空間後,緊接著則又在其他國家開立分館,今日無論是紐約或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它標誌的是一種現當下藝術菁華的集結與人類的藝術資產的養護。
另則,近年台灣藝廊移植至大陸的例子中也清晰窺見全球化身影,當行走一趟北京七九八藝術特區,將驚見所熟悉的台灣畫廊竟原封不動矗立於北京街頭,其經營精神與模式是台灣製造,雖然其間深受08年全球金融危機打擊『台灣製』畫廊有銳減趨勢,然其跨國的經營改變大陸傳統畫廊模式則是不爭之事實。而如此類跨國營運,不僅刺激當地國的藝術交易,也為藝術創作注入新思維、新元素,多重因素交揉下便製造出九七年中國大陸藝術創作與市場的活絡盛況。
2、經濟體的核心競爭力呈現多元化
當經濟全球化後,不同經濟體面臨的競爭力便呈多元性。眾所周知,發達國家經濟體多以高科技的產業優勢為核心競爭力,而開發國家則藉資訊化以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自九0年 代以來,資訊化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顯著特徵,資訊產業的飛速發展改變傳統製造業、商業、金融業的生產組織和經營管理方式,自然而然形成一股新興的生產 力,即使高新技術水平並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也能充分利用產品生命週期,以生產流程和工藝標準化的產品實行大規模生產而取得成本優勢,如韓國的半導體工業 等,因此,只要在世界產業分工鏈中掌握重要生產環節,形成專業化規模生產,也能呈現出很強勢的經濟體系。
一旦強勁的經濟體系形成後,相對將帶動文化生產事業的發展,近年亞洲藝術的崛起即是經濟實力鞏固後的自然後序呈現。所以,中國藝術拍賣市場的蓬勃、印度新興藝 術家的受重視和韓國當代藝術的興盛等等現象,皆與全球化有無可切割的關係,於是,藝術在全球性的經濟競爭影響下具備了商場競爭價值。由此可見,藝術除了是 人類精神資產外,它更擁有強大的商業市場、熱絡的全球拍賣價值,從一場場以經濟效益談論的藝術投資講座,甚至出現以投資為導向的藝術財經雜誌等皆可見端 倪。這種種獨特的藝術商品現象是本世紀的特徵,似乎藝術的經濟投資效益大於本質精神價值,若說這是藝術全球化的產物也不為過。
3、全球化提昇競爭力
當經濟全球化後,跨國公司即成為經濟運行的主體模式,藉著在世界原料取得且降低成本的優勢,生產逐漸不依賴本國的資源稟賦,更多取決於外地經濟條件,尤其是整合世界資源的能力。據統計數字得知,2003年全球跨國公司已達6.2萬家,其海外分支機構已達93萬家,不僅因此掌握著全球1/3的生產和70%的技術轉讓,更控制著全球2/3的國際貿易和90%的外國直接投資。許多消費產品的品牌如:可口可樂、耐吉運動鞋、美商花旗銀行等皆已在『全球化』模式中確立國際經貿活動的支配地位,已然具全球流行架勢,不再只屬於個別國家、企業而製造產品。
近年更由於現代資訊和科技溝通突飛猛進,文化生活受到世界市場影響的深度更甚於往昔,今日經濟全球化下的世界市場已囊括170多個經濟體,預估擁有60多億消費人口,提供國際資本廣闊的活動空間,而國際資本的流動代表著產業、市場、就業、福利相互交融運行。觀望這些年全球藝術交易市場的蓬勃景象可見一般,雖然,自08年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全球性經融危機也影響了藝術的交易,但2010年 度的蘇富比拍賣仍創藝術作品價格新高的角度來看,無論經濟波瀾如何更迭,經濟全球化營造的消費人口是不變的數據。當龐大資金在全球市場流竄之際,勢必會有 些流進藝術投資市場,不論站在投資、學術或藝術創作領域而言,熱絡的藝術交易投資對任一藝術層面皆是有利的。另方面,因透過全球性投資的交流與當下全球網 路連結都助長藝術全球化的氛圍。因而,藝術作品會漸走向全球市場交流,相對其競爭範圍將由地域擴增至全球,相對的,競爭力的提昇也將是藝術工作者會面對與 解決的要素。
競爭力或許對藝術創作者而言是不屑的,因自康德、黑格爾的美學建立以來藝術開始執著於為藝術而藝術的信念,歷經俄國現實美學家別林斯基後,藝術始與現世生活、社會現狀事件銜接連結。但 當全球化現象襲捲世界的當下,藝術的精神、內涵與表達形式內容將不同於上世紀,而藝術的競爭力象徵作品的創作性、形式表達的特殊性,與時代的連結性等條件 的具足。今年畢卡索的《 喝苦艾酒的人》在全球經濟飄搖中依然開出拍賣天價,其主因是此件作品在藝術史上極富時代性,這樣堅實的條件提供其歷久彌新的價值,全然不受經濟動盪的影 響,這就是藝術的競爭力,也是身處於創作洪流的藝術工作者所應認知的。
4、創新風格的建立是全球化條件下的經濟強大體現
如上所述,經濟全球化後將增強世界各地的競爭能力,而如何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成為一個實體的『經濟強勢國』更是兵家必爭之優勢,因為,唯有經濟強勢國始能掌握控制力,掌控在在全球化潮流中取得控制全球資源的流向(如重要的石油資源的流向,決定未來生產力發展趨勢的高智力人才和資金的流向),掌握控制全球經濟產出的流向(如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產品,對未來有重要主導作用的高科技產品的銷售流向),以及,足夠以產品新標準和自訂的商業遊戲規則為核心以控制、整合全球的資源為己所用。因而,如何在經濟全球化中培養掌控全球能力成為各國對外經濟關係的重要戰略。尤其,當今世界約35%的 國內生產總值直接參與了國際交流,生產要素正廣泛流動於全球範圍之際,因資本、資訊、技術、勞動力等造成各國間相互依存關係愈密切,而漸形成全球“市場統 一”與“市場遊戲規則趨同”的現象。世界經濟行為的一般規則以及普遍機制將建立,全球關係越趨緊密,相互影響、競爭力也愈強烈,為增強自我競爭力,每個國 家更不斷開發新科技產業,以此確保在全球經濟體下建立特殊的指標性而增加競爭力,並取得控制權。
此情形於藝術的領域,則意味建立新藝術風格的必要性與必然性。自1980年 後現代開啟後至今,無論繪畫創作、藝術風格雖呈百花齊放之勢,但其表現仍侷限後現代的範疇,只是當社會轉型、世界關係更緊密後,藝術的創作、題材、材料、 表現將更趨多元,並與社會發展脈絡一致。也就是,此世代人類面臨的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現況,與因高科技後所挾帶威脅人類生存的生態環保後遺症等問題也 將成為藝術探究的主題。以藝術手段揭發時代議題與人性是藝術崇高之處,這也正說明全球化架構下的藝術將異於傳統,若思維仍陷於傳統表現和舊思緒的泥沼中將 無法開創一道新藝術潮流,而這些棘手的藝術問題是此世紀我們正面對,且勢必解決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