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分类
Collected Works Category
最新评论 Latest comments
『記述當代 ─ 藝術觀點』 之 五『 當代美學思潮與藝術記述 ─ 前言』 作者:蔡志榮、林霞
标签 Label:
分类 Classification:
當代藝術
每當談論藝術創作總將焦點匯聚於作品的形式,亦即技巧的表達、色彩的運用,爾後再探討作品的內容呈現,其實,成就偉大作品隱藏背後的創作理論,亦即美學問題,是作品的另一靈魂。尤其,當台灣社會從傳統產業欲躍升至全球產業競爭力之際,始發現此刻提昇競爭能力的竟是我們從不熟悉、也被忽略的『美學』課題,於是一窩蜂的經濟美學成為產業開始重視的環節。而產業界所言的美學經濟指:自理性的知識 ( logos ) 至美學感性 (pathos) ,從文化再塑造至個性化、風格化商品的創造。於是自區域至國家無不陷入文化產業的熱浪裡,無論商品、設計、建築,至整型醫療、生活都欲與『美學』沾上邊,好似唯有如此才證明在國際美學熱潮裡。然而,『美學』究竟是什麼?所蘊含的深義是什麼?它又與當代藝術有何關聯?只有解答種種疑問,才能理解美學在當代社會扮演的決定性角色,並藉著對美學認知進而步入藝術的長廊裡。當眾多人還對當代藝術質疑、對現代藝術不解,更疑惑於現代與後現代的分野之際,了解美學、理解時代產生的不同審美觀,是進入現當代創作世界的最佳捷徑。深刻體會每個時代下的藝術產物、審美思維後,始有能力檢驗自我藝術創作的優缺點,而為創作增添養份與能量。
美學認知
從西方美學史觀看,美學是哲學的分支,雖然無論東方或西方美學思想的發展都已具兩千年的歷史,早於希臘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皆分別對『美』下了定義與看法,而東方則從中國先秦的老子即有美學思想,但在當時都僅僅停留於美的思想和看法,真正成為一門專精的學科與『美學』名詞的出現一直至十八世紀才確立。『美學』Aesthetica名詞出現於德國哲學家包姆佳頓
(Alexander Baumgarten,1714-1762) 於1750年首度提出。然而,Aesthetica其意義還並非今日我們所談論美學探討的審美範疇,他界定它是感性認識的科學,並花了相當篇幅來討論審美問題。誠如前所述,自人類社會形成有藝術活動以來,美學的諸多問題即被廣泛討論與論述,只是當一個獨立屬於美的名詞出現時,專屬的學問研究才有可能出現。因而,自1846年至1857年黑格爾的美學後繼者費舍爾 (Friedrich Visher,1807--1887) 發表了六卷巨著《Asthetik》,才真確立今天我們所認定的『美學』。
談論當代美學與現代社會、藝術的重要性之前,先了解美學是什麼?它究竟研究什麼?
顧名思義,是研究美的學問,但它並非如空中樓閣的遙不可及,因為,自古以來人們早將美融入生活中的每一細節,文學的詩辭、化妝造型、服飾、建築、繪畫等皆是美學最具體的展現,於是,只要環繞於美的主題與其活動表現皆是美學。由此可知,我們一直生活於美學、接觸美學中。而它,其實是一門專精的學問,從早期希臘、中古世紀,至文藝復興、法國德國理性主義、法國啟蒙運動、德國古典美學康德、黑格爾至現當代百花齊放的美學論述都為藝術提供一套完整的美的理論,因為先哲們深知,當藝術成為藝術時,其背後的理論基礎是不容被忽略,而藝術有厚實美學理論支撐,才成就藝術為學術的理由,也因藝術在美學的架構下,藝術更能展現厚實的社會感染力。只是因它複雜而艱深,通常被認定為專門研究者的領域。
然而,先排除其艱深的學理,美學在人類生活經驗是無法被摒除,因它非一套死板的理論,是關於感情、心理的觀點,也就是審美經驗,而人類的審美又常隨時代、地理、環境、特定社會等客觀條件之差異產生美的迥異注解,故如何欣賞美、界定美正是中外所有哲人們致力研究的重點,因此為何它隸屬哲學研究的領域也就不難理解。
哲學探討的是人類思想問題,大致是『真』、『善』、『美』、『聖』等領域,而『真』是真理、真實,亦即可以實證的科學與事理;『善』則指倫理,是社會秩序達到平衡合理的準則;『美』是所有美的範圍、對美的一切感受;『聖』意指宗教的信仰。由此可知,當哲理出現之際美學思想即已開展,且隨著科學、論理、信仰與大時代的更迭,歷史上便產生各式美學思潮,尤其,當『美學』學科被確立後,不同時期的思想家皆對『美』做了更新的詮釋與意義,如:德國哲學家康開始提出美感經驗,由感觀直覺感受的美,不僅承繼了古希臘的形式主義,更進而成為德國『形式美學』的鼻祖,也成為近代的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結構主義等形式主義的理論根據。之後叔本華將藝術欣賞視為人擺脫現實奴役框架的一個出口,尼采則將藝術創造詮釋為權力意志的表現,則都將藝術視為情感的展現,也就是將美的重點擺放於藝術作品的『內容』,或許,今日我们視這些發展是理所當然,但對自古西方美學即建基於『宗教審美』觀上而言,不論是康德、叔本華或尼采的美學情感觀點,皆已將『人性』置於『神性』之上,對人類審美思維無疑是常足的進展。至黑格爾則更進一步將人的『美在理性內容表現於感性形式』做更精微的探討,當探究議題深入為內容與形式的平衡時,也意味『人性思維』終於在西方歷史上打破長期的『神性』操控。此二者無論創作或人類審美經驗、美學都是重要課題。因為,美學是研究對象的內容與形式間的審美關係,另方面,談論藝術創作總聚焦在內容、題材與表達形式,亦即形式( form)與內容 ( content ),兩者是藝術創作的核心,有的形式重於內容、有的則內容多於形式,或者二者皆重視平衡。其實,早於希臘羅馬時期已將藝術分形式與內容二大特點分析。而所謂內容意指,作品表達的意向、藝術的主題;形式則是畫面直接觀察到的形、色、技法等畫面的相關問題。所以,無論在專精的美學研究或創作上,都已實際對現實生活的審美觀與藝術創作產生深刻影響,並在美術史眾多流派、風格與審美觀變異中具體呈現。從希臘講究『高貴單純,靜穆偉大』的完美造型美,至黑格爾既追求真、善的道德、情節、內容,亦重視美的完整形式,以至於現代美學試圖將美獨立於『真』、『善』之外,不受內容、情節、道德的規範,而獨具純粹的美感形式,這些看似單純的審美進展,其實卻涵蓋的是更多哲學性思考、藝術層面問題、與群體社會關連的諸多因素。自現代以後的藝術或審美觀、美學說深深主導著後現代,甚至當代的藝術思維尤其每段藝術思潮背後的社會現況與大環境氛圍是真正主導思潮走向的關鍵,所以進入現代以後的藝術或審美觀、美學說、後現代,甚至當代的藝術思維,才能理解為何現當下的審美觀點、創作態度須異於現代和後現代的美學思維,而另謀出路,進而提出一套自我的創作美學觀點。
发表时间 Released time:2011/11/24 2:35:00 浏览 Browse(4712) | 评论Commen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