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卓華策展「希望 & 光榮」
由任卓華策展、香港藝術家Simon Birch創作:挑戰一貫的藝術模式和製,作並以“馬戲團”作為比喻概念的一個引人入勝「希望 & 光榮」藝術展,自2010年4月8月至5月30日在香港展出。
「希望 & 光榮」藝術展前言
香港藝術家Simon Birch創作的“HOPE & GLORY” 挑戰一貫的藝術模式和製作,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引人入勝,充滿比喻概念的馬戲團.
一系列互相關連的20多媒體設施把寛敞的空間締造為神話般的迷宮,在這樣的空間中,使文化和歴史互相結合,引發觀眾對自已與過去,現在與未來關係的追問。
正如真正的馬戲團集結全球各地的精英,創造一個充滿多重觀感刺激,令人目不睱給的另類冒險,在 HOPE & GLORY 裡,Birch把來至香港和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設計師,音樂家,導演,攝影師,演員,遊戲王和建築師集合在一起,攜手創作一個空前企劃。每一個人詮譯一個他們對這奇妙又充滿好奇的“HOPE & GLORY”概念世界的獨有見解。被邀合作的設計者包括:香港藝術家黃炳培,攝影師夏永康,英國搖滾樂隊UNKLE,導演胡興宇,設計師楊志超,建築師Paul Kember,演員吳彥袓和北京藝術家蒼鑫等。
是次展覽裡,Birch透過自己及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反映出多個主題,這些主題包括:對於藝術演化成舞臺的概念;對於馬戲團和遊樂場,科幻小說和神話的著迷;還有對於手工藝創作傳統的專注。
HOPE&GLORY的設施透視著那種在歴史和不同文化裡常常出現的”英雄傳奇“式的表現手法。從古希臘史詩”奧德賽“到現代科幻電影,如《星球大戰》,《銀翼殺手》中都可看到英雄的原型設定。HOPE & GLORY 裡透過不同媒體的敘述手法 ﹣電影,雕塑,音樂,影像,油畫,遊戲和現場表演,複述有關原型的主題:例如人類生存於世的相對性與予盾,痛苦與與贖回的關係,從黑暗到光明的旅程,還有跳越逆境到平安。當進入展覽場地,觀眾會成為這個經歴的一份子。
HOPE &GLORY 源自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一首愛國歌《希望和榮耀之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一首希望擁有更強大帝國的聖詩。這個展題,既借取其意又帶諷刺意味,一方面指每個自己心中不同的希望和榮耀,同時也是為圓帝國夢而不能避免的包袱。One of the central images in HOPE & GLORY is a series of gigantic, coloured steel letters in stylized fonts, lit up like the letters in a circus sign, that spell out the word ‘Tigranes'—the name of an ancient Armenian king. The letters seem to gradually emerge from the ground, and just as gradually to decline into rust: a metaphor for the ultimately ephemeral nature of ambition. And yet their appearance in our midst, however incongruous, also hints at a sense of enduring connectedness.
Birch構思這龐大的設施,其中一個主旨是創造一個彷照馬戲團一樣的全封閉的藝術空間,重塑其傳統文化上的角色;在這急促狂亂的都市環境中提供一個短暫的異國世界,讓這裡的人可以有喘息的機會,暫且拋開煩惱,感受一次具社區性的奇妙旅程。
對於在香港將如此規模的視覺藝術變為現實而言,其中的挑戰和複雜程度是空前的。但是在面對挑戰的過程中,一種搭建私人與公眾機構交流橋梁的新模式也逐漸形成。這種模式將藝術家,企業家,學者和政府聚在一起,其所提供的支持對視覺藝術項目而言是非凡卓越,也是前所未有的。這個展覽的一個重點, 藝術不單止是一件感觀的物件, 是一個個人或集體的想像空間.
香港藝術家Simon Birch簡介:
英國出生亞美尼亞裔畫家,自幼習畫,從未接受正式的學院練習,danshi才華橫溢,自成一格的畫風深受收藏家愛戴。近年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習畢藝術碩士課程。其藝術創作豐富多樣,涉獵裝置,映像,設計,音樂及運動等不同媒體,而油畫既為其根源之起點,亦是其創作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自1997年起,Birch便生活及工作於香港。
任卓華(Valerie Doran)簡介:
與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著名藝評家、策展人、翻譯家任卓華(Valerie Do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