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聯動與混合呈現
---「希望& 光榮」觀感
(「HOPE & GLORY」Impressions)
王曉波
一個以“馬戲團”為概念的多媒體綜合裝置藝術展「希望& 光榮」(HOPE & GLORY)(a),由著名藝評人任卓(b)華策展,香港藝術家Simon Birch和近10位香港和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集合完成。通過一系列互相關連的20多套媒體設施,把寛敞的空間締造為神話般的迷宮,挑戰一貫的藝術模式和製作,並以“馬戲團”作為比喻概念的一個引人入勝的多種混合藝術形式的概念藝術展。5月1日我隨「香港藝術館之友」數十名會員,在任卓華的講解導賞下對「希望& 光榮」藝術展進行了參觀(c)。
觀感A:藝術的混合
「希望& 光榮」(HOPE & GLORY)以多媒體綜合裝置藝術為主體,包含了兩個空前:
一是涵蓋的藝術的門類之多:
如影像、油畫、雕塑、電視視頻、音樂、遊戲、電影、裝置、以及現場表演。
就連電影這種平常我會認為是一種最普通的常規形式,在「希望& 光榮」(HOPE & GLORY)裏都變得異常“吸人”。在我們步入其中的“Kho Virap(3)”時,即進入到一個黑暗的迷宮,爾後,透過一扇窗口觀看一出恐怖影片。當我們緩步在黑暗的走廊中,你可能會伴有在欣賞其它單類視覺藝術(繪畫、影像、雕塑、書法……)沒育的感覺。是的,我不再是單獨在用眼睛而是全身心的牽動,以至於擴展到身體上的汗毛的蠕動等多感官的感受。進而,牽動到大腦中樞:到底是誰被追捕?你能夠分別出追捕者和被追的人嗎?在影片中,將會發生什麼罪行?你是不是這件事的目擊者?
而既有油畫般畫面又有電影動態的3D遊戲的引入,使展覽變得更加現代和科技。試想想貫穿整個展覽的概念——飛行,危險和矛盾。藝術品是否只帶出悲觀的一面?其實有時候它們也可以是一出喜劇。“Mystery Plane(14)”內兩名從Xbox遊戲HALO3來的士兵在破壞藝術品。它們到底在幹什麼?他們這樣做是否構成罪行?
一個個引人入勝的由不同“組”的場景, 通過一系列互相關連的20多套媒體設施把寛敞的空間締造為神話般的迷宮,在這樣的「希望& 光榮」(HOPE & GLORY)空間中,達到了文化和歴史的互相結合,藝術形態與科學技術的互相結合,主創思想和社會群眾的互相結合,引發觀眾對自已與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思考和及其關係的追問。
二是其中參與的藝術家之眾:
在 HOPE & GLORY 裡,策展人任卓華和主創人Simon Birch把來至香港和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設計師,音樂家,導演,攝影師,演員,遊戲王和建築師集合在一起,攜手創作一個空前企劃。
「希望& 光榮」(HOPE & GLORY)藝木展覽的主創人Simon Birch,是一位自學成材的藝術家,直至三十八歲才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於香港修讀藝術碩士課程。1969年,生於英國中部的工業區,曾於英國、澳洲及香港的娛樂場所謀生。1997年起定居香港。熱愛運動,尤其是高刺激性的體育活動,包括高空攀岩、衝浪及劍道等。多年來,一直都有進行速寫和繪畫。自成一格的畫風深受收藏家愛戴。近年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習畢藝術碩士課程。其藝術創作豐富多樣,涉獵裝置、映像、設計、音樂及運動等不同媒體,而油畫既為其根源之起點,亦是其創作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被邀合作的設計者包括:香港藝術家黃炳培,攝影師夏永康,英國搖滾樂隊UNKLE,導演胡興宇,設計師楊志超,建築師Paul Kember,演員吳彥袓和北京藝術家蒼鑫等。
正如策展人任卓華所講(d):“「希望& 光榮」(HOPE & GLORY)超越一般裝置,由多個單元組成,包括二十件互有關連的作品。這些作品,或者單元,是Birch作為願景主腦與國際上多個不同的創意藝術單位合作的成果,包括其摯友蒼鑫、又一山人、夏永康及Gary Gunn,他們各自就願景作出回應,帶出不同的面貌與元素。由巨大的字母組成的亞美尼亞國王提格蘭(Tigranes)的名字,以至設計獨特的馬戲團帳幕、十多部不同的影片、原創音樂等,每一部分都是多個月對談及協商的成果,其中更涉及新科技的掌握。”
任卓華說(e):「希望& 光榮」(HOPE & GLORY)“使藝術成為一個體會的第三度空間: 一個精釆奇異的現實,就如一艘太空船或一個馬戲團空降在香港的超真實空間”。
當代視覺藝術創作己經從單一走向混合,「希望& 光榮」(HOPE & GLORY)就是最好的證明。
如果說視覺藝術創作跨門類、跨語境、跨媒體、跨物料、跨工具……己經成為一種趨勢。那麼,參與視覺藝術創作的企劃總監、策展人、與藝術家、設計師、演員、電影製作人、技術員、遊戲開發工程師、軟件師、教育工作者、服裝師及攝影師合作、乃至製作人員如網絡技工、電工、木工……的共同聯繫並共同參與創作的互動己經成為必然。
觀感B:參觀者身份的轉換
步入「希望& 光榮」(HOPE & GLORY)迷宮般的場景後,我身體和神精的專注被自然的調動起來。這與參觀傳統的藝術展覽構成了很大的差別。
首先令你感受到這不僅僅是視覺的接收,我的眼睛、耳朵、乃至皮膚與汗毛被身臨其中的感受所襲擊。身體、聽覺和氛圍的作用,讓參觀者的感受仿佛變成一個與之相關的旅程。
進而參觀者的疑問、思考和追問會伴隨整個旅途,這就促使了你、我、他(她)的身份的轉換:由一個參觀的旁觀者轉變成為參與者。正如《前言Introduction》中所講:“藝術家Simon Birch構思這龐大的設施,其中一個主旨是創造一個彷照馬戲團一樣的全封閉的藝術空間,重塑其傳統文化上的角色;在這急促狂亂的都市環境中提供一個短暫的異國世界,讓這裡的人可以有喘息的機會,暫且拋開煩惱,感受一次具社區性的奇妙旅程。”
「希望& 光榮」(HOPE & GLORY)以“馬戲團”為概念,且以多媒體綜合裝置等混合藝術來展現,加上舞臺概念化的表達,創造一個充滿多重觀感刺激,令人目不睱按的體驗。在手法上沿用大家熟悉的”英雄傳奇“式的表現手法,從古希臘史詩“奧德賽”到現代科幻電影,如《星球大戰》,《銀翼殺手》中都可看到類式的英雄原型。「希望& 光榮」(HOPE & GLORY)透過不同媒體的敘述手法:如影像,油畫,雕塑、電視視頻、音樂、遊戲、電影、以及現場表演,講述著有關原型的歷史故事並展現有關原型的主題:“例如人類生存於世的相對性與予盾,痛苦與贖回的關係,從黑暗到光明的旅程,還有跳越逆境到平安”。我們在沿著“多媒體綜合裝置藝術”路線來完成的旅程,實際上我們仿佛正在經歷著故事,我們己成為了這個經歴的一份子。
當展覽公諸於世,與社會的聯繫就得以建立。這正是這個展覽非同凡響的成功。
( 2010-5-4于深圳南山, 2010-5-11修改)
注釋:
(a).「希望& 光榮」(HOPE & GLORY),自2010年4月8月至5月30日在香港太古坊展出。
(b). 任卓華(Valerie Doran):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著名藝評家、策展人、及專門於中國藝術範疇的翻譯家等職務,對於跨文化交流及藝術理論研究抱有濃厚的興趣。於漢雅軒畫廊任職展覽策劃總監及出版部編輯。她於1994年加入亞洲藝術雜誌《Orientations》 (月刊),為該雜誌的特約編輯至今,出版題材多以當代亞洲藝術為主。任對於展覽策劃作出更深入的鑽研,她為香港獨立策展人協會 (HKICA) 創辦成員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 成員。
(c). 5月1日由「香港藝術館之友」運行秘書Wendy組織會員,在知名藝評人、策展人任卓華的講解導賞下對「希望& 光榮」藝術展進行了參觀。詳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9f1b200100ic9x.html
(d).(e).引自任卓華:藝術評論文章「另類的 ‘星艦企業號' Simon Birch的HOPE & GLORY」。
----------------------------------------------------------
附:
1. 「希望 & 光榮」(HOPE & GLORY)創作夥伴; 2. 電影演員FILM ACTORS及工作人員
1. 「希望 & 光榮」(HOPE & GLORY)創作夥伴
2. 電影演員FILM ACTORS及工作人員
FILM ACTORS演員及工作人員
‘I thought I was the Blade Runner, now I know I'm the replicant'
daniel wu 吳彥祖、lisa s、jan lam 林海峰、phat chan 陳偉雄、ana r 、race wong 黃婉佩、roseanne wong 黃婉君、grace huang 黃芝琪、ankie bielke natalie kadoorie brian siswojo kit leung 梁永傑、brandon ho conroy chan 陳子聰、wing shya 夏永康等(因篇幅所限, 後面演員及製作工作人員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