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俞晓夫获奖
发布时间 Release time: 2009/12/28 16:55:00 来源 Source:新民晚报
朱大建
2006年,一纸任命,俞晓夫又当上了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职责是分管业务工作。他是一个一贯懒懒散散的艺术家,生活中喜欢烧烧小菜,聚会时喜欢讲讲笑话逗大家开心,心底里有点愤世嫉俗,对西方强势文化持抨击抗争的立场,这样一个性情中人,艺术得很,又要当官了。说“又”,是因为他在1994年至1998年已经当过一任上海油雕院副院长。有朋友劝他推辞,还是做画家自由自在,有朋友劝他位子占着,少管事,多创作,俞晓夫只是频频点头,兴致勃勃走马上任,越干越起劲。近日,俞晓夫获得“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这个奖,俞晓夫似乎格外看重。
一直以来,俞晓夫获得的都是学术奖,早在1987年,他就因油画《一次义演》获得中国油画大展大奖。2001年,他的《钢琴系列》获首届上海美术大展金奖。2003年,他的《俄国回忆》获全国画院双年展一等奖,2004年,他的三联油画《寓言》,获全国美展银奖,他几乎是得奖专业户。
但这次的奖与以往不同,“又”当官以后,他踏踏实实挑起了分管业务工作的担子,近几年来上海油雕院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活动,都倾注着他的心血。
2007年6月8日,上海油雕院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往东往西”学术年度展。这个展览,是上年学术活动的成果展示——2006年9月至10月,上海油雕院分别组织油画家雕塑家兵分两路,前往欧洲和山西进行艺术考察活动,艺术家们在两地考察中所感所思化成70余幅油画和28件雕塑。俞晓夫在西行路上画了35幅速写作品。这些成果,全部在《往东往西》学术展上亮相,后又结集出版。
2009年1月21日,上海油雕院以“重振雄风再铸辉煌”为目标,又推出“08标的研究展”,展出了该院旗下22位艺术家在2008年中创作的近百件新作。这显示了上海油雕院业务管理上的新思路——把组织艺术家创作精品力作作为推动油雕院学术建设的重要工作,把向社会提供一种具学术纯度和职业化水准的研究展作为专业机构回馈社会的一种职责。
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俞晓夫还作为发起、策划者之一,参与了由中国油画学会、上海文广局主办的《精神与品格》全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包括俞晓夫在内的18位评委,从约2800幅参展作品中精选出210幅作品,连同评委会成员的18幅作品,共228幅作品参加展出。
确实,再度出山之后,俞晓夫的社会活动家潜能得到了超量开发和释放。除了学术性的大展之外,他对养育我们的这片乡土也花费不少心思。他担任了《青浦朱家角人文艺术馆》艺术总策划,组织全国、上海100名油画家雕塑家为朱家角创作了120件作品,这个活动被列为世博会项目。俞晓夫还协助市政协举办了“上海64条永不拓宽街道”的风景油画创作,并担任了艺术总监。
除了组织策划了众多美术创作、社会活动之外,俞晓夫也热心社会慈善事业。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是上海油雕院捐钱捐画最多者之一,他认为,热心向善,是一个公民的自律行为,也是一个艺术家精神道德底线。
尽管俞晓夫社会活动繁忙,但自己的创作一点也没耽误。2009年10月31日,全国共有104件“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83件,上海共有9件作品入选,俞晓夫创作的《鲁迅在上海》也在入选之列,画面上,狂风吹拂中的鲁迅先生,性格鲜明,形象鲜活,既是旗手斗士,又是儒雅文人,柔弱中显现刚毅气概,青灰色调中掺入了一束鲜亮的棕黄色,让人过目难忘。
俞晓夫之所以被朋友们称为“画家里的哲学家”,是因为他的画作里,思想的成分很浓,他习惯把列宁、托尔斯泰、爱因斯坦、鲁迅这些大思想家以游戏、谐谑、玩笑的方式搬上画面,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主义,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同艺术上的唯美主义,扎实的造型能力混合在一起,这就是我理解的“俞氏风格”。他在思想上很崇拜民族的文化先贤。他和我说起,当年,王国维先生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争,陈寅恪笔下的柳如是以上吊自尽的方式来抗争,他思想上完全能理解,但他又觉得,面对一个无奈的世界,这样的抗争太苦太惨过于猛烈,弱势的一方完全可以用韧性的“平局”心态来抗争,虽是弱势一方,正面冲突拼不过,不妨锻炼恒久的耐力,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作持久的较量,用时间换空间。他觉得,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应该奉行这样的“平局”战略,弱小者总会慢慢强壮,历史让我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