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电影盘点:好莱坞压力下的创作突围
发布时间 Release time: 2013/2/5 16:34:00       来源 Source:北京日报
 
《泰囧》剧照

  

  在业内人士眼中,中国电影的2012年是内忧外患的一年:总共生产了600多部影片,有200多部上映;进口片数量陡增,给国产片带来强大的压力;五大发行公司与院线争夺2%的分账比例,产业上下游剑拔弩张。也有好消息:万达集团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小马奔腾与美国顶级特效公司数字王国签约,中国电影业正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壮大自身力量。


  观众并不关心这些幕后故事。大家关心的是:今天下班以后,有好电影可以看吗?如果有一天观众会问:有好的国产片可以看吗?那就是中国电影人可以欢呼雀跃的时候。


  今年多看了14部进口分账片


  2012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同意将每年20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增加至34部,但必须是3D或者是IMAX电影,其海外票房分账比例也将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这项协议将对中国电影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年作为开放的第一年,多涌入的14部影片让同档期上映的中国电影方寸大乱。一时间,临时调整档期变成家常便饭,“不靠谱”成了习惯。


  四五月份的春季档,好莱坞大片开始了第一轮发力。五位青年导演的电影“抱团”集体公映,没能敌过美国的“两艘大船”和“一个联盟”。


  4月10日,詹姆斯·卡梅隆新瓶装旧酒,将《泰坦尼克号》装上了3D的翅膀重新上映,吸引了大批怀旧影迷,一举创下了超过10亿的票房成绩,甚至超越了北美本土票房。而五月份的超级英雄大片《复仇者联盟》和《超级战舰》,更是将国产影片《黄金大劫案》、《匹夫》、《杀生》、《飞越老人院》和《我11》挤压得气喘吁吁。只有宁浩凭借自身的品牌号召力,《黄金大劫案》勉强达到1.4亿,其它几部的市场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此后,国庆档的《环形使者》和贺岁档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都给同期上映的中国电影带来强大的压力。


  更多海外分账大片的涌入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压力才刚刚开始,也让我们再一次清楚地看到国产影片与好莱坞电影的差距。尽管8月份和12月份已经是公认的“没有进口片的日子”,但保护措施是否能够帮助中国电影真正强大起来,仍然存在争议。


  长远来看,进口片的涌入将迫使中国电影加快工业化的速度,让中国电影在与高手过招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市场规律,提升自身实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大家终于有机会在影院看到更多优秀的进口片,观众的审美能力水涨船高,也必将促使中国电影创作力进一步的提升。
 
《十二生肖》剧照


  小片的崛起和大片的式微


  2012年3月8日,《桃姐》在横扫了包括威尼斯电影节在内的全球数十个奖项之后,终于登陆内地大银幕,总票房近亿,创造了文艺片的票房奇迹。影片在从容舒缓的现实节奏中,酝酿着朴素温暖的人伦亲情,为中国银幕带来久违的感动。随后,今年又出现了《飞越老人院》、《神探亨特张》、《人山人海》、《浮城谜事》和《万箭穿心》等一批充满人文关怀的小成本现实题材作品,《老人院》的天真,《亨特张》的幽默,《人山人海》的冷峻,《浮城谜事》的批判,《万箭穿心》的纠结,都是2012年大银幕中小成本现实题材的动人之作。


  尽管后面几部影片的宣传营销水平没有一部能够与《桃姐》相提并论,因而也就没能获得相应的票房回报,但对于这些艺术性高于商业性的作品而言,公映仅仅是它们漫长生命的开端。而随着越来越多现实题材作品的出现,也可以发现中国电影在充斥了多年的武侠、穿越、历史之后,终于开始逐渐“接地气”了。


  与此相应的是中式大片的式微。这从去年底《金陵十三钗》的口碑市场双双失利,就已初现端倪。今年的“魔幻大片”《画皮2》靠第一部的人气和3D技术,在“没有进口片的日子”收获了8亿票房,然而观众的抱怨也没停过“3D效果欠佳”,“形式大于内容”,“山寨好莱坞”……但这部影片真正的进步在于,促进了制片人中心制的建立,导演的权力进一步缩小,运作流程向工业化迈进。这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值得记下的一笔。


  而国庆档上映的《太极》(1、2)便没那么幸运了。同样是新导演、老监制,影片试图用年轻化的方式解构古老的“太极”,方式和观念却都比较夹生。但它主动亲近年轻观众、主动开掘系列片的尝试,都在为电影产业的逐步成熟做着铺垫。《画皮2》和《太极》(1、2)的监制陈国富也成为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


  至于《危险关系》、《铜雀台》、《大上海》和《血滴子》之类的大片,则是“大投资、大明星、大导演”等旧有粗放性经营理念下诞生的作品,既无作者情怀,也无当下意识,市场反馈不佳也是自然。


  随着小片的崛起和大片的衰落,另一个趋势也逐渐明显:青年导演逐渐担当大任,大导演们的创作力开始下降。张艺谋去年“讨好”好莱坞失败,今年陈凯歌的《搜索》是另一个例子。他的创造力在21世纪逐渐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这部试图接近现实的作品却飘在了半空中,很难说它是偶像片还是社会伦理片。成龙的《十二生肖》紧张刺激,更叫人捏一把汗的是,成龙在影片中一个人担任了15个工作岗位,几乎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但他如此卖命的演出,票房成绩却被徐峥的导演处女作《人再囧途之泰囧》轻松超越。
 
《一九四二》剧照


  它们千呼万唤始出来


  9月份,由陈忠实的当代经典小说改编的电影巨制《白鹿原》重装亮相,却在一片争议声中收场。影片遭遇多处重大删减,最后面目全非地上映,且结尾戛然而止,多个人物命运缺乏交代。原编剧芦苇对王全安及其团队的“声讨”让人感到:“《白鹿原》诞生记”或许比电影《白鹿原》更精彩。芦苇慨叹:“在这样的时代,也许还是不碰《白鹿原》为好。”而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在这个时代,为什么要选择拍摄《白鹿原》?它的当下性或者永恒性在何处?


  另一个与《白鹿原》相反相成的例子是《王的盛宴》。这部影片从立项到拍竣到最终上映,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周期,最终的效果却与此前吊起的胃口大相径庭。导演陆川过于沉溺于自我表达,整部电影充斥着意识流碎片,贯穿在刘邦的莎剧式独白之中。作为艺术探索,陆川的做法无可厚非,但这竟然是投资达到1.5亿、明星云集、按照商业模式操作的古装大片。这样实验性的影片,是怎样获得了成为大片的资格?这部电影在市场上的失败,也给业内一个警醒:中国制片业需要好导演,更需要既懂电影又懂商业的制片人。


  与这两部影片相比,冯小刚(微博)十年磨一剑的《一九四二》则更显悲情。影片以社会学的视角展现了一场饿死300万人的大饥荒,这是冯小刚的个人化表达收敛得最彻底的一次,影片从各方面都达到了国产影片的高水平,但票房仅收获了3.4亿。就今天的市场容量而言,这个成绩远逊于冯小刚此前的任何一部作品。有人说,这是因为影片太悲情,观众不爱在贺岁档期间看这样的影片。但《唐山大地震》也悲情,并不耽误观众进电影院大哭一场。最本质的问题可能在于,《一九四二》里的希望之光太微弱,被残酷的现实大大覆盖了。而同期上映的李安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没做大规模宣传的情况下力压《一九四二》,并引发了解读狂潮,则侧面证明一个规律:主流大众需要的电影,不止要穿透现实,还必须具备抚慰人心的力量。
 
 
 
它们剑走偏锋


  当中国电影越来越成为一种工业的时候,多样化的苗头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代表着市场容量正在扩大,受众正在细分。一批严肃的、有艺术追求的电影人在坚持个性化的表达,它们很难被归类,每一部都带有强烈的作者烙印,正因为他们的探索,国产电影才真正算得上“百花齐放”。因此,我们应该记住,开创武侠片新路数的《倭寇的踪迹》,用荒诞隐喻人性的《杀生》,和游走于商业文艺之间、带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色彩的《二次曝光》。它们最后的成败得失都不重要,探索的过程才最为珍贵。正如《倭寇的踪迹》导演徐浩峰所说:“目前观众的审美口味太过单一,我们想要做不那么势利、不那么‘标准配方’的电影。”


  最后的惊喜


  毫无疑问,《人再囧途之泰囧》是2012年的中国影坛最后也是最大的惊喜。这部由徐峥演而优则导的电影长片处女作,成本只有3000万,但竟然成为了贺岁档乃至全年的中国电影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电影,这句话也许过几天就应该改为“票房最高的电影”。它和去年的《失恋33天》制造的轰动效应形成呼应,被称为“国民喜剧”。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泰囧》是不错的喜剧片,但远未达到值得万人空巷的地步。和《失恋33天》一样,它的奇迹是和观众共同创造的。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观众对一部姿态亲民的电影渴求到什么地步。我们的电影,要么高高在上,要么试图亲近而不得其法,真正了解并尊重观众需求的电影实在太稀缺了。


  业内人士戏称,“我们在被‘《失恋33天》如何如何’烦了一整年之后,明年又会被‘《泰囧》怎样怎样’的讨论轰炸一年。”但愿,明年会有更多奇迹出现,但愿它们都不成其为奇迹,而终成常态。

 
作者:喻若然
 
 
本栏目浏览最多的文章
View most of this section of articles
本栏目评论最多的文章
Comment on this column most of th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