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60周年、小剧场30周年、国家大剧院5周年,《恋爱的犀牛》千场、厅堂版《牡丹亭》600场。演出领域算得上厚重的纪念日几乎都赶在了2012年。论人,重量级世界艺术家再登中国舞台,一批国内老艺术家离去永成回忆。论事,年初有中芭《娘子军》旷日持久的版权之争;年末,有民营企业高歌猛进要拉起联盟大旗。逝去的2012,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然而,当纪念过后,当喧嚣恢复平静,演出市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常态的、持久的稳健生命力,也许能从2012的点滴事件中窥见端倪。
当“节”泛滥
音乐不愁理由
今年的音乐节着实有些细节变化。一来,前几年同质化的形象已经有了改观,朋克音乐节、国际爵士音乐节等市场的细化,让音乐节在内容上不再雷同。其次,音乐节也不再像往年那样一味求规模,而是有更多的中小型音乐节,慢慢在2012年成了主流。音乐节的档期也不再局限于5月和10月的黄金周,从3月的广州白云时尚音乐节、330金属音乐节,到11月的上海白色时尚音乐节、成都汽车音乐节,完全做到了在春夏季三个季节季季都有音乐节。北京市场有森林音乐节、草莓音乐节、花田音乐节等近10场。
作为大型演出的补充,一些乐队的巡演同样贯穿了2012年全年。“兵马司”、“树音乐”、“摩登天空”等唱片品牌开始信奉“得现场者得天下”,若干站点的巡演对摇滚乐和现场文化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大型音乐节和演唱会做市场的互补和衔接。
大牌回归
世界巨星关注
2012年演出大牌云集,分量不轻。希薇·纪莲阔别中国13年后,用三个作品展现“世界最贵”;两年后重回北京的编舞家约翰·诺伊梅尔更是一口气带来了四部作品;五年后再度来华的德国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的“强强组合”成就了2012“好声音”。
两位华人艺术家的“回归”也令人难忘。闯荡欧美十年之久的女高音和慧首度回国演《假面舞会》以及编舞家沈伟在美国成立舞团12年后首度来京演出。
国内名家也重回舞台,蓝天野、朱旭、郑榕、朱琳等人艺老艺术家在《甲子园》相聚。侯少奎、汪世瑜、张继青等十位国宝级昆曲艺术家相会未名湖畔。
内地市场
台湾剧团掀热潮
新版《暗恋桃花源》是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在内地推出最成功的作品,此后越来越多的台湾剧团来京演出。6月,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带着年度新戏《这是真的》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7月台湾剧团果陀剧场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今时今日,随着台湾戏剧来内地演出场次不断增多,内地观众对台湾戏剧认知度与接受度日渐提高。不仅赖声川等知名台湾戏剧人的作品卖座,一些台湾小剧团的演出也渐渐受到更多关注。台湾戏剧在北京的“落地开花”一方面丰富了演出市场的剧目类型,同时让观众获得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台湾戏剧不拼大手笔大制作,而往往以创意智慧取胜,也为本地创作者提供了有益思路。
明星效应
“忧伤”因何大热
10月,陈道明、何冰主演的话剧《喜剧的忧伤》举行二轮演出。人艺售票中心排起长队不说,开票两小时售罄,536万元票房进账的惊人戏码不禁让人深思:戏剧市场现在这么火了?大明星带火演出票房在近几年绝非什么新鲜事,火热的背后是如今的文化演出市场优质产品仍然稀缺,选择依然有限。太过苛责带有猎奇心理的演出消费观是没有意义的,那只能证明剧场与大多数人的生活仍有距离。
大师离世
告别一个戏剧时代
不能不说2012年是一个令人悲伤的年份。下半年,一批老艺术家相继离世,将人生的谢幕留在2012年。“无戏百恼生,能演乐自有”的“话剧皇后”叶子101岁,“凭空降谪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的张瑞芳94岁,最幽默的“坏人”陈强94岁,“龙套大师”黄宗洛86岁,《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李默然85岁,北京人艺第一代“繁漪”吕恩91岁,京剧马派老生传人张学津71岁,话剧《荒原与人》的编剧剧作家李龙云64岁……就在农历新年到来前,让程疯子、王利发深入亿万观众心底的表演艺术家于是之也辞世而去,成为观众永恒的回忆。
资源整合
民间发起国际联盟
整合演艺资源是近些年一直被提及的话题。去年9月,民间自发成立了国内首个国际演出剧院联盟——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该联盟首次提出改变以往松散式剧院联盟架构,通过剧目定制、集体采购等方法实现集约化经营。目前全国有超过3000家剧场、1万多个艺术团体,这一联盟能否真正打破松散架构还需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保守估算,每年每个艺术团体只生产两部作品,每部作品按3万元演出价格来计算,即便只演出一场,还能形成一个产值达到6亿元的市场,如此计算,国内演出市场巨大的商业价值还处于沉睡状态,亟待激活。因此,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联盟的成立,给解决当前演出市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带来希望。
微博发力
演出自媒体营销
2012年一个与戏剧相关的大变革是微博时代自媒体的集体发力。有了微博以后,戏剧人与观众的交流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而话语权之争也在所难免。6月,话剧《驴得水》上演。观众的叫好声在微博形成刷屏之势。“挺驴派”赞其勇气可嘉,闪烁人性光芒;“倒驴派”则罗列许多显而易见的粗糙和漏洞,并对剧组的“口碑营销”嗤之以鼻。
当剧场、戏剧人、评论人都开始拥有并积极使用微博,传统媒体在戏剧宣传方面的垄断坚冰被轰然打破。公信力较高的微博人士对某剧的评论或转发,所带来的传播效应绝不亚于传统媒体的一篇通稿。而往常由制作方操控的“舆论”赞歌合唱,也常常毁于微博平台上众多负面口碑的反向瓦解。毋庸置疑,当“交锋”频出,普通观众能通过线上线下的讨论进一步深入解读与消化;戏剧人则能突破自身小圈子,有机会了解和聆听不同的声音。
商报记者 姜琳琳/文 韩玮/制表
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发布2012年演出行业统计数据
15.27亿元 北京演出收入15.27亿元,比上年同期14.05亿元增长8.68%,创下历史新高
113家 从事营业性演出场所113家(其中包括各类小剧场及各郊区县影剧院共54家)
21716场 演出21716场,比去年同期(21075场)增长3.1%
1100万 观众总人数1100万人次,各类演出总平均票价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6.9%
260元 多功能综合剧场的演出平均票价260元,比上年平均票价291元下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