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后写实主义”正名
发布时间 Release time: 2011/3/24 1:13:00       来源 Source:艺术视野 组稿  刘晓陶 黄丹麾
 
后写实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理论范畴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等传统学术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写实主义立足于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背景,是写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次互溶、互渗、碰撞、共生、嫁接与联姻,它更多地指向写实主义的当代性或当下状态,重点研究写实主义在当下的最新发展与最新变化,以此表明自己与传统写实主义的差别,进而建构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卓越结构。

一、后写实主义的渊源——对现实主义的继承

现实主义这一称谓起源于文学,它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19世纪的写实文学。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现实主义信条。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它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第二,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现实主义是19世纪法国的一种社会思潮,也是一种美术思潮。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起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既指艺术的创作方法,也指艺术的写实手法。“现实”一词出于拉丁文,意谓真实、实在。一般说来,现实主义是指那种“如实”描绘现实可触世界的艺术形式,有时又称“写实主义”。它一方面指绘画的方式(或手法),从观察、构思到落实在画面上的操作与结果,都以可认知的客观事物形象为依据,由此出现画面外观实象性的特征(实象也称“具象”,以与“抽象”相区别);另一方面指绘画的内质,重在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为基础,又同时重视内涵表现的现实性精神。这个方面所指的意义比前者更全面和深入,一般地被视为创作方法,在这样指称的时候,就常用明确的“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只是译法的不同)。现实主义在题材上抛弃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传说与古代英雄人物、浪漫主义的中世纪传奇、异国情调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把眼光指向现实生活,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题材范围。在艺术表现上,它重视自然美和真实美,以追求写实手法为特点,如实地描绘大自然和反映现实生活,倡导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对普通人生活的关切,对大自然的亲切描绘。

现实主义始于19世纪30至40年代的巴比松画派,得名于19世纪50年代的库尔贝画展,以客观性和典型性为基本特征。从绘画史着眼,写实主义还派生出了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间接影响了象征主义,直接发展成世纪末思潮和超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诸形式流派的总源头。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为库尔贝、卢梭、柯罗、米勒、杜米埃等,这些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及其旷世之作撑起了现实主义的美学框架。

现实主义问世以后,对于写实精神、写实方法的探讨从未间断过。在现实主义之后,尽管各种艺术流派纷呈,但现实主义理念、现实主义方法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发展形式也各有千秋。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不是惟一的手法,而是常用的手法,它和其他艺术手法如象征、寓意、变形、夸张等一样,本身不能决定艺术品价值的高低,决定一件艺术品价值的是它们反映生活的深度。这使“现实主义艺术”有着更大的思维空间与生存空间。

二、写实主义在当代的重构与复兴

进入后现代以来,艺术无论是在观念、内容还是在媒介、形式上都日益走向了多元与综合。美术与哲学的合璧产生了概念艺术(观念艺术),影视与美术的嫁接产生了多媒体艺术,舞蹈、音乐与美术的互动形成了行为艺术(偶发艺术),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也逐步成为哲学家、艺术编导、影视演员、流行歌星,形成“万物皆为艺术品”、“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格局。艺术的本体性越来越受到消解与吞噬,难怪有人发出“绘画已经死亡”、“艺术家正在消失”。当我们回过头来反思当代艺术时,不得不说艺术已经彻底走向了堕落,它脱离了形象与色彩,没有了观众与欣赏,艺术技巧也同样变得一文不值见惯了各种“非艺术”、“反艺术”,可是它除了的玄而又玄的所谓“概念游戏”以外,这有些和“皇帝的新衣”一样可悲。

有感于此,我们又对充满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美术和写实类作品增添了更多的留恋与怀念。我们怀念与留恋写实主义美术并不是对写实主义美术的简单回归和“复辟”,而是在新的形势和语境下对它的重构与再造。写实主义自从产生之后就一直处于流变的过程之中:从最初的写实主义又依次衍生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中国又独特地产生了“玩世现实主义”。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写实主义艺术由于直接与现实生活发生共振,易于揭露社会问题,反映民众呼声,发挥艺术的社会作用,所以深受大众的重视;其二,写实主义仅仅是艺术必备的一个条件而已。概念的弹性化与开放结构使写实主义从划地为牢走向完全包容,变成一种“动态的写实主义”。

在写实主义术语的使用历史中,另外一个现象频繁发生。即大量吸收各种各样的定语,形成各种各样的写实主义。据达米安·格兰特的收集,写实主义种类繁多,共有批判现实主义、持续现实主义、动态现实主义、外在现实主义、怪诞现实主义、规范现实主义、理想现实主义、下层现实主义、反讽现实主义、战争现实主义、朴素现实主义、民族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客观现实主义、乐观现实主义、悲观现实主义、造型现实主义、诗歌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日常现实主义、传奇现实主义、讽刺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观现实主义、超主观现实主义、幻觉现实主义二十六种。这个术语所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包容性从一侧面证实了写实主义曾经拥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至高无上的美学权威,新艺术借助与写实主义的联姻而获得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写实主义因此也变成无比庞大的家族。

三、走向后写实主义时代

为了既不否定现实主义的合法性又不狭隘地画地为牢,我们主张建构“后写实主义”理论体系。“后写实主义”是在传统写实主义的基础上融合后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写实主义,它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下生活。

为了达到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下生活,写实主义艺术家注重社会的当代本质真实,敢于揭露社会存在的种种当代问题。为了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们主张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直呈现实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真诚地流露出来,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重视人与后现代社会语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语境中的典型个性,以此作为概括和提炼生活的主要手段。艺术家在刻画艺术形象时,往往注意这个形象的整体生存语境,同时兼顾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作品应避免单一性、线性的形象,而追求形象的鲜活生动性、多元性,每个艺术形象都与他独特的经历和语境息息相关。作家对真实的追求,使他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出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的全部复杂性、多维性和复合性,所以他的人物具有更强的时代生命力。

3、深刻地分析和展示艺术形象的多重精神世界。艺术形象是外部世界(物理领域)和内部世界(心理领域)的双重组合。后写实主义的不仅表现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多元性上,而且表现在内部心灵世界的深刻性、震撼性上。

写实主义并不只涉及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美学形式的实践和视觉符号的显现。这构成了写实主义的内在逻辑,正是这种逻辑,使它在世界范围内和中国近代以来既屡受青睐又屡受批评;并且正是这种逻辑,给了写实主义艺术以永久的生命力。

写实主义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术语和概念,之所以在中国长盛不衰必然有它自身衍生的文化背景。首先,中国儒家美学的“文以载道”、“经世致用”及“兴观群怨”等文化传统,与写实主义艺术有着某种先天的相似性,易于在中国找到“生存场域”;其次,近代以降中国社会特有的政治动荡,使“为人生而艺术”的写实主义在中国大有作为,它在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社会功利作用,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再次,从国人“重内容、轻形式”并热衷于“故事性”、“情节性”这一欣赏习惯与写实主义的美学意趣极为吻合,写实主义艺术风格往往能使观者雅俗共赏,符合了后现代艺术的大众化、通俗化特征。这些因素使写实主义艺术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中一直处于主流的地位。

近百年来,写实主义艺术始终处于中流砥柱的位置,多次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与挑战。今天,写实主义之所以重新成为艺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就在与写实主义发展至今犹有了新的变化,所以非常有必要重新界定写实主义艺术。后写实主义的出台,就是对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写实主义的新变进行当下的反思。这是一种不同于艺术史上已有的写实主义,是与之根本不同的艺术。“写实主义”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写实的问题。它不仅包含了客观方面,还包含了主观方面,这些确实都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因此它们就包含在“现实问题”之中。这样的现实意义下的艺术就必然不同于经典的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写实”用在这里不只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方法和对象(包括反叛的对象),而是成为艺术的现实生存条件、环境、方式和思考、创作的过程。艺术不再超然物外,它成为现实的因子。艺术不再高高在上地担当精神领袖与思想导师,艺术成为直呈现实问题与现实矛盾的美学形式。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如何确立它的存在,它的价值和意义,完全要靠艺术自身对现实的影响力!

后写实主义艺术,并不要求特定的艺术方式方法,题材主题,种类与风格。它不再是一种艺术上的风格与流派的描述,而是艺术本质认识的指代与概括。一种将艺术,艺术品,艺术创作,艺术家置于现实世界之中,艺术创作也成为现实的劳作,而不必在苦苦追求那并不存在的神圣与高傲。艺术从此与这个普通的现实和解,与创作它的艺术家,与欣赏它的观众和解,艺术并非超然物外的飞天,因此它被称为写实的艺术。在后写实主义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也不会为着故作高雅,他只为现实而创作!艺术的创作只在现在,它的价值也只在现在,现实的世界,人生,社会有它要表现,赞美,唾弃的一切,它因此而创作,为此而存在。在现实的发展中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后写实主义”是基于后现代文化背景下而产生的艺术流派,是后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文化意识形态。这些艺术家在当代的现实中寻找新的方向,这个当代的现实,就是意识形态的、社会问题的、机械工业的和广告的洪流,艺术家们将各种现实材料、物体或碎片、工业废弃物、社会流行符号等当下文化因素重新装配组织,赋予新的艺术概念,每一位艺术家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独立鲜明的艺术语言:他们肆无忌惮地在现实中发挥创造,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美学秩序,打破了艺术上的高低贵贱之分、中心与边缘之别,是后现代艺术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