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3戏剧编导人物
发布时间 Release time: 2014/1/31 23:32:00       来源 Source:中新网 

2013年是以“失去”开始的。戏剧的大幕布一拉开,坐在台下的人们就迎面撞上了于是之先生的仙逝,这位前继了一套完整的美学传统、影响了诸多戏剧后生的表演艺术家的离开,随之带走了一整段再也无法启口言说的历史,那段记忆里遍布着中国当代话剧史里的荣光和悲凉、表演艺术的深邃和诚恳。在一位资深摄影记者为他拍摄的人物肖像里,我们看到他一张被冷峻和虔诚勾勒出来的侧脸,蹙眉沉思,像一座冬天的山,在很远的地方。

这样一个寒冷的开端让人从一开始就心凉手冰,任凭后来舞台光再闪亮,演员再卖力嘶吼行动,依然没有在这一年就要过去的时候真正地让观众席里全面暖热起来。但这或许是一种太过悲观和严苛的评断标准,因为当下观众对戏剧的诉求是多样的,在一个尚需要娱乐和解压、再现生活与铺陈情调的时代语境下,谈论一出戏剧作品对文学本体的呈现、舞台艺术上的追求、观念的突破,难免显得曲高和寡,装腔作势。京沪演出在这一年的持续升温火爆和随之被带动的二线城市的戏剧市场的繁荣,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亦不再多表。赚到钱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戏剧,没有赚到钱的也不乏意义重大的艺术创作,话题、观众和票房都不是评判的标准,因此也无意多谈。思量许久,决定以几位活跃的创作者(导演)为原点,悉数回看这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会选择他们,是因为在这条戏剧的大河里,他们各自驾驶着自己那艘船,激流勇进或缓慢滑行,越漂越远或靠不了岸。他们的声音足够嘹亮或足够微弱,是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一个靶心、一服良药、一杆大旗、一颗石子。在2013年,他们一直没有停下来,无论是起飞还是下坠。

林兆华:

黯然逆行

初冬,《建筑大师》再次上演,北大百年讲堂继续座无虚席。此刻,距离首演那年夏天已经过去七年。剧中一个时刻,饰演建筑大师的濮存昕和医生的一段对话中,舞台光忽而明、忽而亮,飘飘悠悠,像退潮的海,濮存昕站在台口念白,就像一艘靠不了岸的船。那一刻忽然很想知道林兆华正躲在哪个角落,他脸上的皱纹又曲折成怎样的纹理,这出戏,连带着前年排演的《伊凡诺夫》,活生生就是他的内心絮语,嘈杂而不安,烦闷又不甘。

就在《建筑大师》演出前一天,由他担任“艺术总监”的新戏《一鸟六命》也大张旗鼓地开场了。一出荒诞的命案,沉浮间暗现出世态炎凉。全剧由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一班年轻人撑起,有趣的剧本、箭在弦上的对白、曲艺相声的节奏,穿插着R&B的原创音乐,小伙子们很卖力、很卖力地模仿着一个他们想象中的林兆华,而真正的那个被所有人称为“大导”的老头,却躲在观众席的角落里,不哼不哈。事实上更早一点的时候,言传是他精心执导的作品《隆福寺》已经让人“大跌眼镜”。

这个曾经在30年前用《绝对信号》撼动了当代戏剧的导演如今到了古稀之年,依然高大健硕的身板,指尖的烟灰却已经掉落了一大半,胸中还有一团火苗,却总是烧不对地方。

如果说2013戏剧圈真的有什么事情称得上“新闻”的话,大概就是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失约。静悄悄地,没有在秋冬交替的时候来到。没有人提、没有人问,大家就这样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地准备辞旧迎新了。

易立明:

自由攀爬

太多人对林兆华是狠不下心批评的,有一个例外,易立明。他跟了他20年有余,做他的学生,做他的舞美设计,做他的反对者,锐利、准确,才华难挡。他曾说如果林兆华是那个一直在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那他便是周遭的那阵风。近来鲜见易立明的戏剧舞台设计新作,除了近几年大导的复排作品《白鹿原》、《大将军寇流兰》、《窝头会馆》等可以在演职员表上见到他的名字。就在人们快要忘记他的当口,他以导演身份排演的歌剧《俄狄浦斯王》(斯特拉文斯基作品)在天津大剧院上演“孤本场”(仅此一场,售完关门),大幕拉开后那个轰然作响着驶上舞台的火车头让观众心头一热,振奋不已。对文本和音乐的准确再现、视觉上的爆炸元素、将古希腊故事搬挪至中国工厂矿山的时间交错处理,都显出了他旺盛的创作力,而这创作力背后是厚实的文学、美学素养的累积和对时机的把握。各人做戏的冲动不同,易立明的创作没有杂念,而且日臻趋向对美与高尚的追求。创作有一座天梯,他敢爬上去,因为心里勇敢,手上有劲,脚下稳实。舞台纷乱,他躲避无聊和低俗的决心是一种能力,一朝拥有,很难降落。

田沁鑫:

勇敢自省

今年年初听到过一些庄子范儿的评价,说田沁鑫最好先休息几年,旅旅游喝喝茶打打拳念念经,总之干什么都好,先别做戏了。然后转过一个月,《青蛇》就吱吱吱地爬过来了,三个半小时,入情入理入心入念,虽然还是在手法上难以摆脱些许想要咯吱观众的欲念,终于还是将戏剧作出了“游戏”的姿态,值得玩味,能引发思考,改变人的观念。明星和巡演的阵仗并没有成为田沁鑫的棍杖,反而令她时刻自省,这种压力就像一种气,吹鼓了之后就全部泻在舞台上了,稍微敏感一点的观众就感受得到,是她的纠结,所以这部新作品较以往都更长,蜿蜒曲折地有说不完的话。她更战战兢兢了,然而最初的情怀却一点没少,多了自省,想清醒,又害怕清醒后的冷酷。在《青蛇》的处理上,她俨然一副一只脚遁入超脱另外一只脚还踏在红尘里犹犹豫豫的姿势。在这个日渐混乱无序的戏剧界里,这个姿态她还要保持多久,不知道。但总得做个选择,2013年不行了,来日方长。

李建军:

贴地飞行

细数一番,只有李建军的最新作品和2013年本身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这个连续多年一年只有一部作品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演的导演,今年带来了《美好的一天》,口碑虽褒贬不一,依然无法阻挡其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新作。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部作品创作伊始主要就是因为——雾霾天。这个答案挺让人感动的,因为它与后来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现实感、疏离感、嘈杂的沉默、交流的阻隔都有着严丝合缝的关联——他在进行着真正拥有“现代性”属性的戏剧艺术创作,来自当下,又不仅仅属于当下。

2013年的最后一天,他又带来新作《25.3公里》,将现实本身转化为戏剧,带领观众完成一场公交车上的表演和城市旅行,手段更加彻底而直接。在众多戏剧导演中,这个进入不惑之年的“青年导演”最该感谢的或许就是时代的混沌,命他思考,给他出了难题的同时,也指明了创作的出路。他可能是最倒霉的,但也一定是最幸运的。

孟京辉:

凶猛扩张

孟京辉在这一年完成了戏剧版图里属于他的疆域扩张,从演员的分组管理、新老剧目的排演和巡演、海外演出的合作协议……别人还停留在“戏剧乌托邦”的云彩上,他已经带着自己的团队大踏步地朝“戏剧托拉斯”迈进,吃着火锅唱着歌,什么先锋不先锋的,早就爱谁谁了。他始终有自己的一套有关戏剧和戏剧市场的理论,几乎没输过,在很多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话剧的二线甚至更远的城市里,他的名字就是话剧本身,而在很多公开的场合里,他荒腔走板的发言中还是偶尔会提到马雅可夫斯基或者里尔克,你会迷惑,他的变与未变、礼乐与崩坏,几乎就在方寸之间。《活着》是触痛人心的好戏,《臭虫》是手段无效的复排,《一个陌生女的来信》是一把粉红色的时间的刻刀,《我爱XXX》是一张沾满细屑的躁郁的床榻。他一面生产话题和焦点,一面制造垃圾与灰尘。中国当代戏剧不能没有他,但中国当代戏剧也不能只有他。

年轻导演群:

勇猛撞墙

2013年第六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黄盈和王翀的“集体缺席”算是桩新闻。彼时,前者正在日本参加铃木忠志的利贺戏剧节,后者刚刚完成台湾和海外的巡演便专心当起一枚特殊的观众。更早一些的时候,算同一拨青年导演的赵淼团队从法国阿维尼翁再次凯旋,带回了“拿下一家法国剧院的租约”的消息,终于在建团十五年经历了创作上的桎梏之后找到了新的出路。

在国内戏剧环境内摸爬了一番,三个人都带着不同路线的海外经历回到各自的创作,困惑和冲动交织在一起,新作品还在酝酿和产出,可是冲击有多大,需要仔细思量,总体来说,还在“试错”阶段。倒是有更年轻的年轻人冒出头来,陈丹露带着《长餐桌》在乌镇戏剧节青年单元拔得头筹,张慧携《进化论》闯进北京的小剧场,生猛细腻就如戏内那只瘦弱的母猩猩。两个说话声柔柔的女孩子脸上有相似的韧劲儿,作品如其人,硬伤和亮点一样晃眼,却是给人力量的。他们需要更多的舞台、机会,自身能量的释放、一个健康有机的戏剧环境和钱。他们不能永远做撞向高墙的那枚鸡蛋,但更希望他们有一天变成强壮的石头时,也别忘了做鸡蛋时候的敏锐和易碎。

期待2014年

·戏剧邀请展:林兆华这次捧谁?

前年“寻源问道”,林兆华请来裴艳玲,一时,戏剧爱好者与文青喜大普奔;原本应该在今年冬天举办的邀请展却拖延至2014年春天,其中原因不再多表。目前已知的剧目里依旧有来自德国等欧洲老牌强悍剧院的作品,还有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精华。不管对林兆华的创作力有何褒贬,但他的视野、眼光和野心依旧勃勃,值得所有人顶礼膜拜,亦步亦趋。

·首排契诃夫:赖声川如何突变?

赖声川用了十年时间在内地扎根、培养观众,明年到了突破的时候,他将首排契诃夫作品《海鸥》,演员阵容不乏明星,亦有他近些年挖掘合作的内地年轻优秀戏剧演员。是时候蜕掉这么多年来媒体加注给他的诸多符号和意义,真正回到戏剧作品本身来了。而半生的修为亦到了需要找一片天空飘飘然释放的时候了。

·致敬莎士比亚:各取什么姿势?

2014年是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田沁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进入紧张排练阶段,男女主角确认将由李光洁、殷桃出演,他们将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嫁接到了70年代的军队大院,残酷青春扑面而来,从去年《青蛇》探讨“情欲的出口”回到此番寻找“最初的爱情”。

黄盈已经接到日本方面邀请,将在2月再赴利贺创作莎士比亚作品,一副将“曲线救戏”的路线走到底的决绝。

孟京辉则计划独辟蹊径,改编汤显祖的《临川似梦》,理由很简单,汤显祖是和莎士比亚同时期的剧作家,在孟京辉看来,他就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备忘2013年

·《如梦之梦》内地版上演

八小时演出,莲花池舞台设计,打破了各种国内“舞台演出纪录”,是赖声川创作于1999年的经典“巨作”,从未在内地上演,直至遇到有胆识、有能力的制作人王可然和他的团队,抛却所有关于“明星”、“噱头”的讨论。于观众而言,这场演出的最终呈现是一种莫大的福气。

·牟森复出

牟森携新作《上海的奥德赛》亮相上海西岸艺术双年展,这个名字曾经响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体制外的小剧场内,影响了孟京辉、易立明等一代戏剧工作者。他不该被遗忘。

·《喜剧的忧伤》回戏

陈道明高烧体力难支,北京人艺建院史上罕见的回戏,观众大度理解,足见“做戏先做人”的道理。

·《岳云》

这一年最感人的事情是终于有了这样一部制作精良的儿童剧新作。所有人都在争抢戏剧市场这块蛋糕,却忽略了戏剧教育的重要性。

·乌镇戏剧节

黄磊牵头,赖声川、田沁鑫、孟京辉等坐镇,乌镇戏剧节的首次举办开启了戏剧嘉年华概念,邀请来国内外诸多有实力、有名望的戏剧大家,更为年轻戏剧人提供了一块新的自耕田。希望它不要消失,可以成为今后每个春天文艺青年“下江南”的一个最好的理由。吕彦妮